•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众说智圣

文章合为时而著

时间:2012-3-22 14:36:26  作者:王显臣  来源:  查看:999  评论:0
内容摘要:首先,我要祝贺陈宇主编的《中华智圣》出版发行!并愿借此机会恭祝中华智库园事业红火,兴旺发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下边,我想就《中华智圣》一书出版谈点意见和想法。想得不细,缺乏系统与逻辑,散漫地讲点儿个人的看法与想法。我最想说的看法是,这个选题好,很...

首先,我要祝贺陈宇主编的《中华智圣》出版发行!并愿借此机会恭祝中华智库园事业红火,兴旺发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下边,我想就《中华智圣》一书出版谈点意见和想法。想得不细,缺乏系统与逻辑,散漫地讲点儿个人的看法与想法。

我最想说的看法是,这个选题好,很有针对性。

在正式出版之前,我有幸先睹为快,较早地看到了书稿,当时感到很受震动,很受启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部体例特殊,别具一格的中国思想史。就这个选题而言,没有人这么做过。主编陈宇采用这个很有亲合力的体例方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圣哲智慧人物,合编为一书,弘扬和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就特别有其现实意义和特别的针对性。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在思想文化和学术研究方面,人心浮躁,轻率为文,成了常见病、多发病。有些人热衷于文化含量很低甚至没文化的“文化”工作,制造文化含量很低的“文化产品”,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这几乎成了一些人心中的时尚,眼里的潮流。诸如此类的一些“文化”现象,着实令人叹息令人忧!

所幸还有很多责任心强、勇于文化担当的知识精英们,不肯随波逐流,心中有坚守,行动有尺幅。陈宇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的文化精英们。他们以社会效益为重,不计功利地大手笔投入,出版《中华智圣》。

《中华智圣》崇尚思想,崇尚中华传统文化。面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史古籍和多如繁星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学术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们首先确定入选标准,确定体例框架,然后展开繁琐艰难的编选整理工作。他们查原典、访善本,请益专家名人,不辞搜寻之苦,不畏筛选之难,爬罗剔抉,校勘比对,注意综合平衡,名单拟了一稿又一稿,语录选了一遍又一遍。编者们内部有了一致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再虚心征求各方专家意见。扎扎实实,务求其精。在满脑子逐利意识的“文化工作者”看来,这肯定是“赔本赚吆喝”的干法。本书的编撰者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外在表征,更是一个民族的魂脉所系,是图腾,是基因,深潜于民族成员的细胞和血液之中。这方面的文化工作,只要扎实到位,就会受到群众欢迎,有了良好社会效益,就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该舍得投入,千方百计把它做好。

一般说来,由于研究对象、命题、概念、表述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通常的思想史著作,往往离广大群众比较远,会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难解、玄虚莫名,在一般读者心中,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少数人研究和关心的学问。

针对读者的这些认知倾向,本书编者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总体说三个字“通俗化”:通俗平实的人物介绍,用人物画像传神达意,“语录”体如同面聆教诲,拉近读者与智圣的距离,使读者有如坐春风之感;尤其在智圣名单的确定中,特别增加了小说、戏剧等文学名家代表人物,既强调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又增加了本书的亲和力,扩大了读者面,可谓一举多得,我是很拥护、很赞赏这一“扩编”方案的,我觉得这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就生产这个概念讲,人类的生产无非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一种是精神生产。后者我们可以称它为狭义的文化生产。不管是狭义文化生产,还是物质生产也好,它的前提是思想先得到位,得有个设计,有个总体的谋划、构想。这种谋划和设计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思想,它就是精神生产。能够生产这些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思想家,就是智圣。世界能有今天的文明昌盛,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是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综合发展进步的结果,不能单纯的归功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与之相对应,当我们怀念先哲先贤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地不该局限于亚里士多德、孔子、康德这些思辨哲学的大师们,理应着眼人类的整体文明。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中华智圣》也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能给人类带来智慧、带来进步影响、带来佛语纶音般启发心智言论的这些人物,都应该属于思想家之列。

另外,我很想说的看法是,这本书的表现形式好。

一人一幅画像,一人一篇简介,一人选20条有格言价值的语录。关于这个方面,前面大伙儿都讲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这里只想就人物画像说几句。为近三百位智圣画像,是个很难的事,为这个事,老陈的团队真是煞费苦心。光看画像的作者,请到的执笔者都是中央美院的教授级名家,都是画坛高手。能找到本人照片或者历史画像的,就好办一些,但这只是极少数,多数是历史久远的人物,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古籍中也找不到描述其长相的文字,只能根据其言论事迹搞创作。不管有没有照片传世,编者坚持一条原则:一定要传神,在“神”上下功夫,让形象传递思想。所以,有的人物画像定稿很难,几经返工,多次否定。现在看,编者的坚持是很有道理的,这套书有还是没有这个人物画像是大不一样的。这些画像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它对读者阅读,深入领会本书内涵,和语录结合起来就很不一样了。这里有个通俗化、形象化的效果的问题,也有个亲和力问题。

刚才有人说到 9.5米高的孔子塑像这件新闻,我同样是很有感触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可是,就中国思想史而论,孔子为首的儒家,只是其中的一家一派。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很多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号称“诸子百家”。后代,一直到明清民国也有很多学派,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也是一样,从来也不是哪一派的一统天下。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肯定是指很多优秀思想的一个汇合,一个融合,一个总成。把哪一家举得过高,说它就是历史上唯一的一座灯塔,只要把它高高举起,就可以压倒一切的缄众口、止流言,就可以海晏河清、归者如流,实现一统天下,这种思想既有悖史实,也是一厢情愿,更会误导今人。有一种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当刻意把某一个人物、某一种思想举得过高的时候,那就准备着它的粉碎,准备着它的坍塌,准备着它被人们抛弃。大概这就叫物极必反吧!说远了,还是回来说孔子吧。远的不说,就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起,尊孔还是批孔,已经折腾了几个回合。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响亮口号,没多久,就是袁世凯的“祭孔大典”,直到民国也搞过祭孔。到了共产党执政之后,就开始“批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批《武训传》开始,高潮点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据传毛泽东有言“孔学名高实秕糠”,说孔学都是秕糠之论,都是瘪子。“四人帮”借此兴风作浪,彻底否定孔夫子,在全国范围内,到处砸碑、毁像、扒庙,那架势,大有从历史上把孔丘其人其学说彻底抹掉,使其永世不再为人所提起之势。结果呢?“浮云蔽日难为久,自有东风扫长天”。仿佛历史的涛声尚未消退净尽,人们又想起了他的诸多嘉言警句:“仁者爱人”、“和为贵”、“学而时习之”等等。看来,文化的脉络用暴力是无法割断的,这也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

社会实践的土壤渴望思想的甘霖。没有思想的社会实践,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十分可怕的盲动;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但是,人类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他的民族文化都不是由单一思想支配的,即使是,也必然是暂时的,且往往表现为历史的曲折。那么,现在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不要举一家的旗帜,就不要搞一神论,不要搞文化霸权主义。这个文化霸权主义是要不得的,与历史不符。先秦有诸子百家,大者有儒、道、墨、名、法、杂、兵、农、阴阳、纵横家诸家。秦汉以后历代都不是一家一派,这些色彩纷呈的众多学派,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广阔天空,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历史上凡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搞一神论的,都不可能亨通长久,要么自己改弦易辙,要么被改正。不论秦皇,也不论汉武。

历史证明,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发展要靠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互相激荡,这样才能撞击出火花,才能发现问题,相克相生,除旧布新,不断前进。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看法,我从这本书上还看到一种文化的担当。

古人讲“文以载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文章和道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优良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了“道”,为了“时”与“事”,有人不媚俗不从众,面对波涛汹涌的世俗大潮,敢于坚持真知灼见,敢于拍案而起,替“圣贤”立言;有人不唯上,不惧官,甘冒贬官、流放甚至杀头的风险,犯颜直谏,大作逆鳞文章,留下许多千古佳话。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捍卫人间正道的文化担当传统,编辑出版《中华智圣》就是一件不随俗、不从众的文化壮举,不能不让我联想到“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甘冒风险的文化担当精神。

陈宇和他的团队,把《中华智圣》编得这样好,印装得这样好,他们的投入和付出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工作做完之后,参加实际工作的人,如像刚才发言的这几位年轻学者,我注意到,他们在讲述《中华智圣》编辑过程的一些细节时,情绪有些激动,几次说到动情处,都是哽咽难言,热泪盈眶,难以自已。为什么呢?这首先是因为他们自己受到震撼和感动,实际工作中有了真正地付出,书中融进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种境界,再谈起《中华智圣》,哪能不动感情!这里投入的不仅仅是繁重的劳动,宝贵的精力,更是内心的真情,是匡正时弊的志向和期望,是甘心情愿的,觉得我值,我应该为它做贡献。这浓浓感情的背后,就是一种文化担当,就是一种历史责任。

陈宇带领的这个团队,为什么肯于高调付出,为什么肯于花这么大的价钱?他们找中央美院的教授画人物像,找琉璃厂荣宝斋那条街上最有名的篆刻家来刻章,用最好的纸墨,搞彩色印刷、精装、豪华包装,甚至没有钱了找朋友借,把朋友买房子的钱也借过来出书。中国有这个文化传统,叫“君子有通财之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随意小事,动用朋友买房子的钱,不是到了万不得已是不会这么办的。这肯定不算上策。所以我说这种劳动态度,这种投入力度,这种义无反顾的创造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担当精神。为了这个文化担当,什么投入我都认了,体力上的,精神上的,钱物上的,全认了;不仅自己认了,家人也跟着认了,丈夫也跟着认了,妻子也跟着认了,朋友也跟着认了!实在令人敬佩!从这样的精神中,我看到一种希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一群埋头苦干、肯于付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就是鲁迅讲的那番话,如果没有一批民族的脊梁,那么,这个民族就完了。

为什么现在议论这些事呢,就是因为现在出现一些令人堪忧的文化现象,一些假文化、伪文化大行其道。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比如,娱乐文化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嘻嘻哈哈半天,过后用脑袋想一想,咂摸咂摸,觉得没东西,它就等于是把手伸到你腋窝底下抓,让你没法不笑,完了之后什么都没剩,就是一种刺激。这种娱乐文化不是说不允许它存在,是说有它可以,因为人们需要调解调解空气儿,需要放松放松,但是过多,以至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这就很不可取了。现在好多号称“文化”的东西,实际上其背后是没多少文化的,仅仅是为了达到赚钱、炒作等等目的。我认为,文化人必须坚持道德操守,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不可取消。

我同意专家们的意见,《中华智圣》一书生命力博大,透出中华传统文化恢宏的气势,睿智的目光,勃勃的生机。当然,它又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一定会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这个选题还有深入开发的必要,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最后,我想再就《中华智圣》主编陈宇和他的团队再说几句。陈宇虽然比我年轻,但是我是怀着一颗敬重与钦佩的心情与他交往的。为什么呢,因为陈宇这个人别无爱好,不苟视听,只重学术,一心搞研究。刚过“知天命之年”,出书直奔一百。更重要的是,不在数量,在质量,在选题方向。他的这些专著所写,基本都是关于军史、思想史论的重大选题,很多书都是获奖之作。它体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作者的大义担当。其实,他的有些选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前几年出版的《中国黄埔军校》,其中写到很多国民党的高官,对其作出中肯的评价颇为不易。黄埔军校师生之间互相对垒厮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之间的较量,怎么样反映这些人物,怎么样把握事件的本质,尤其是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很难,但陈宇较为妥贴地处理了这些问题。又如比较另类也是影响很大的《天书破解》。不要说破解,有人一看“天书”二字,立马就会想到神秘文化,想到宣扬封建迷信,避之惟恐不及,怎敢去整理出版!陈宇不这样看,他把它看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让它湮没无闻,不能用简单的贴标签的办法去封杀它,要给予整理研究。现在看,这本天书,这个文化品种,如果陈宇不去整理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继续埋没下去,甚至就此失传。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陈宇把它挖掘了出来,整理出来,让人们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文化现象。说不定若干年后,人们才明白,它打开了一个文化隧道,通向一个新的文化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写的那个洞,没进去的时候,不知道里面还另有一番天地。现在经陈宇这么一捅,哦!这里面原来是别有洞天!

总之,《中华智圣》的出版发行,可喜可贺。更要感谢陈宇为首的团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负责精神,对文化教化功能的坚守。并祝他们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作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科学出版社原社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文章 为时 时而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