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经济学家

厉以宁:诗意词韵因情浓

时间:2012-3-24 21:59:20  作者:  来源:经济学家周报官网  查看:480  评论:0
内容摘要:“……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七十岁生日时,做了一场“唐宋诗词欣赏”的讲座,并自填一首《破阵子》抒发古稀之年的感怀。    厉以宁在经济领域的建树颇负盛名,但许多人对他的诗才并不了解...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七十岁生日时,做了一场“唐宋诗词欣赏”的讲座,并自填一首《破阵子》抒发古稀之年的感怀。
    厉以宁在经济领域的建树颇负盛名,但许多人对他的诗才并不了解。他从17岁开始写诗填词,描述所见,记录所思,言志抒情,咏古叹今,至今已有几百首,其意蕴,其功力,令诵读者赞赏有加。
    厉以宁说过,写诗填词是他经济研究之外的“余事”。令人感叹的是,这业余爱好长久坚持并达到了专业水准。
    一边是纵深横阔的经济学,一边是凝练精致的古诗词;一边是经邦济世的科学研究,一边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创作,“术业”专攻业绩显,“余事”力为成果丰。两者交织互映,熠熠生辉。
    这是厉以宁人生的独特风景,这是厉以宁独特人生风景的独特魅力。

   国计理为经济事    民生亦在诗词中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这幅以词的形式呈现的江南水乡风情画,是厉以宁读中学时作的。40年代,他先后就读于上海、扬州、湖南、南京的著名中学, 受擅长诗词的国文老师影响,对诗词极感兴趣,习作深受老师同学赞赏。
    厉以宁从南京金陵大学附中毕业,被保送进入金陵大学。同学好友以为他会选择文学专业,可他抱着实业报国的志向选择了化学工程系,将文学只作为自己的爱好发展。
    1951年,已经参加工作的厉以宁又报考北京大学,当时在北大读书的好友为他选择了经济系。从此,经济,便成了倾注他心血的研究领域,而诗词,也真的成了伴随他终生的爱好。
    研究经济之余研究古诗词,教授经济理论之外开设“诗词欣赏”课,撰写经济学著作之间写诗填词。专业研究与业余爱好,两个相去甚远的领域,在厉以宁的身上有机地融合。尽管情志是诗词的主要内容,但作为经济学家,国事,民生,不同阶段的经济现象,体制,机制,不同时期的深入思考,也都反映在他的诗词中。
    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使中国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厉以宁将在河北农村所见写了一首七绝: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此时的他,感受到了急躁冒进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危害,对“大跃进”产生了怀疑。
    1960年,他惊闻河南信阳地区灾情严重,从路人浮肿的脸上,他看到了饥饿和营养不良,“三餐粥莱同锅煮”、“榆槐皮剥皆枯树”,他用一首《踏莎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困惑。
    他开始对上大学时所学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怀疑,对经济的认识也从单纯的学术与理论上升到了政治的、伦理的、国家利益的高度。从此,他关于“人”的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境界的观点萌芽了。
    1964年和1965年,厉以宁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看到了农村的贫穷。为什么建国15年了还是这样?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与体制有关的问题,而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小路那边枯叶遍,乱草危墙,破落农家院。政策如风时刻变,向谁细诉村民怨?”厉以宁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他阅读,思考,比较,分析,理论对照实际,社会主义对照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流通,从社会伦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对人的关心和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决心探索一条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路。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大地焕发生机,随之,厉以宁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新路的理想得以实现。“老街不再,高楼新建,商贾繁忙。”“农户新楼粉色墙”,“叫卖声声玉米黄”,厉以宁诗词的字里行间满溢着他的欣喜与欣慰。

   磨难不改心中志    困苦更令心地宽

    厉以宁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不了解他的人,也许认为他的人生畅顺通达,其实,他经历过不少磨难,事业和生活曾经充满艰辛困苦。在那段长达二十年的岁月里,他不但没有消沉,而且创造条件坚持学习和研究,最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性情的旷达。
    博闻强记,刻苦好学,使得大学期间的厉以宁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刚刚完成一年学业,就在当时的《经济导报》上发表了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与人合作翻译了《赫尔岑和奥加略夫的经济观点》一书,并翻译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几篇经济学论文;作为学生代表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教师学术讨论会上以自己所写的文章发言。大学毕业,厉以宁留校任教,美好的前景他自己都看得到。“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当时,他用这样一首诗自勉。
    毕业才两年反右运动就开始了,厉以宁的老师起草的关于经济科学繁荣的意见书遭到严厉批判,厉以宁也因同样的观点挨整,并且被罚到经济系资料室工作。资料室有那么多的经济学著作,成了厉以宁学习的近水楼台,除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他还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并做了许多编译工作,拓展了他的知识面并开阔了他的视野,一些著作中的观点,引起了他的深思,使他对经济问题的观察更加透彻和深远。
    学习,研究,编译,被迫到资料室工作的厉以宁找到了继续自己专业的平台,可生活却相当困难。他于1958年结婚,夫人何玉春远在辽宁鞍山工作,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女儿和儿子出生后留在北京,由厉以宁的外祖母和母亲照顾,一家四代住在海淀镇内不到30平方米三间简陋的民房内。
    生活困苦,并不曾消减事业上的追求,1962年至1964年,北京大学的学术气氛有所改善,厉以宁不满足于编译外国名著,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几篇论文在《北京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可就在他计划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时, “文革”开始了,他被打入牛鬼蛇神行列,先后三次抄家,手稿丢失,他自己被编入劳改队参加劳动,后来又被关进集中营式的监改大院。
    白天劳动,晚上背诵语录,20多个人关在一个房间内。夜里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听着墙角蟋蟀鸣叫,夜不能寐的厉以宁曾作七绝一首:寒气满园落叶飞,伤心夜色雨霏霏,秋虫不解人间事,细语问君何日归。
    监改大院解散,厉以宁回到资料室继续受群众监督大半年后,又跟北京大学大批教师一起到江西南昌鲤鱼洲农场去劳动。住的是茅棚,一天三餐靠咸萝卜片和菜叶汤下饭,劳动强度很大。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厉以宁的信念依然是坚定的。他在过40岁生日时,填了一首《相见欢》:几经风雨悲欢,志未残,试探人间行路有何难。时如箭,心不变,道犹宽。莫待他年空叹鬓毛斑。
    范敬宜曾经问厉以宁诗词对他经济学研究产生过的影响,厉以宁说:“很难说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诗词对一个人的人生修养,确实有非常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
    厉以宁对李白、杜甫、王昌龄、辛弃疾、苏轼等诗词大家都有深入研究,写过大量读书笔记,研究作品的风格,也分析作者的境遇。如,他认为李白在古体诗的造诣上无人可及,可因为有些诗的内容是对现实的逃避,带有消极色彩,并不能给人生提供好的指导。“一生坎坷无,诗意从何起?”由此也可以看出厉以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人生观念。
    “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著追寻”,正是这坚定的信念和旷达的态度成就了厉以宁的事业。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厉以宁被迫中断教学、研究工作长达二十年之久,被批判,被下放,和夫人两地分居,与子女南北相离。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可以说是学业与事业最重要的播种、耕耘期,处于艰难困苦情势中的厉以宁,并没因客观环境而让光阴虚度事业荒废,在资料室工作时,他潜心学习、研究,在下放劳动时,他深入分析、思考。广泛的学习使他紧紧地掌握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的研究使他对许多经济学前沿问题独具慧眼,并敏锐地注意到新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悄然兴起。正是有如此丰硕的积淀,他才得以于日后带着研究经济学非均衡理论的成果一跃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引人注目的中年学者。

   学者并非不通世    情深方为大家魂

    “穿户,穿户,小燕巢边寻路。轻轻两翼低挥,停停又复起飞……”这是1964年厉以宁对一岁的儿子学步的记叙。
    “粉裙裤,花间路,晃摇迈出人生步。杏红腮,笑容开,不须牵手,试上阶台,乖!乖!乖!……” 这是1999年,厉以宁对一岁孙女学步的描述。
    读着两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孩子蹒跚着学走路的情形,那么生动,那么鲜明。
    在政协大会的记者会上,厉以宁谈经济运行趋势,小到一个产业,大到整个世界,横比纵论,捭阖有术;在经济发展论坛上,厉以宁讲我国的通胀问题,分析产生原因,论述解决路径,根实据坚,条清款明。我们以为这样的一位经济大家,时时翻经阅卷,刻刻深研细究,所有精力和心思都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大势上,怎知他的目光会追随儿子练习走路的脚步,他的笔触会描述孙女试着迈步的模样?我们以为这样的一位大家,只对自己的事业投入,只对自己的研究着迷,怎知他竟有如此的生活情趣?
    综观厉以宁的几百首诗词,有托物言志的,有叹古咏史的,有阐述哲理的,也有一大部分是抒发情怀的,包括爱国情尊师情怜子情,还有与夫人何玉春的爱情。
    厉以宁与夫人婚后两地分居长达十几年,“浓雾沉沉,情思切切”,此间的许多诗词是表达思念之情的。1971年,何玉春调到鲤鱼洲,夫妻得以团圆,尽管户口是落在农场的,但却满怀欣悦,“芳草有情留客住,何愁落户在农田”,“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偕何玉春骑车游青龙桥观梅”,“见何玉春细心培育君子兰有感”,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跃然纸上,更让人称道的是,还有一些诗词是厉以宁代夫人作的,诗词中描写的是何玉春所见所闻,抒发的是何玉春的所思所感,可见二人相知之笃相爱之深。
    20世纪80年代,厉以宁以倡导所有制改革而著名。谈起自己对产权、所有制等制度变迁问题的理论兴趣,他念念不忘的是北大经济学研究者对他的影响。“弦歌不绝风骚在,道德并文章。”“先生须发苍苍,门人永记慈祥”,厉以宁在不少诗词中,抒发了对培养自己成才的老师们的敬意与感激。他曾在1985年写到:“如果说我今天多多少少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收获的话,那么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的教诲。正是在1951年至1955年那段难忘的日子里,老师们使我为此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他们是我在经济学领域内从事探索的最初的引路人。”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可他仍将师恩铭记于心。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诗词展示的是作者的才华,呈现的是作者的境界。读厉以宁的诗词,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可寻到他事业取得如此成就的根由。

 (摘自《紫光阁》杂志    作者:吕凤茹 )


标签:诗意 情浓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