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垂钓是个极有意味的活动。世人垂钓,其志在鱼,高人垂钓,则别有意趣,或养身心,或避世利,或事韬晦。千百年来,有很多幕垂钓历史剧,甚至有了一脉“渔父文化”。这第一幕,或许就是秋风习习渭水边上,姜太公的垂钓了。
秋水潺湲,莺飞草长,日光徘徊,姜太公“坐茅以渔”,草泽之中垂钓渭水。《六韬》是一部古兵书,一般认为《六韬》为吕尚所著,它开启了中国兵学理论的先河,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曾潜心学习体悟这部兵学经典。
《六韬》一开场,便记载了太公垂钓、文王相遇问策那一幕。文王到渭水北岸打猎休闲,见水岸边有人安坐垂钓,问道:“子乐渔耶?”姜尚回答文王说:“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太公从垂钓说起,说垂钓虽小事,但“其情深,可以观大矣”,其中道理十分深远,可推知天下大事。姜太公由“垂钓”论及天下,对文王指出:商朝虽表面强大,实则日薄西山,周可起而夺取天下。文王“与语大悦”,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渭水边这一幕,飘忽着中国隐逸文化之风,颇有天下大势定夺于胸、运筹帷幄的气度。“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那份指陈江山的气度,与后来的“隆中对”,有同工异曲之趣。这种智慧,大约可称为“逸智”。吕尚的“垂钓”论,对文王的战略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六韬》残简,表明汉武帝前《六韬》已流行,否定了疑为古人伪托吕尚撰写的假设。《六韬》汇集了先秦兵学诸多精华。当年刘备临终前,曾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生前,曾将《六韬》和《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入《武经七书》中,成为“武试”必读书,对中国兵学影响极大。其中,亦多有治国理政的深切之道。
而姜太公渭水垂钓这一场景,是整个《六韬》的开幕式。此后便开始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一系列政治智慧与军事智慧的演绎,拨云见日,云蒸霞蔚。
《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年老矣,以渔钓奸西伯。”姜氏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据说活了139岁。姜太公垂钓渭水的核心,是“钓人”。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说:“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看来“钓人”之举,古已有之,姜太公或为“钓人”的始作俑者。不过姜太公之“钓人”,与今日“钓鱼执法”殊为不同。姜太公“坐茅以渔”为谋天下事,以“直钩”且不以香饵,民谚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今日执法“钓人”则巧设“倒钩”,诱民于水火,只为假公济私拿“提成”,虽都为“钓人”,前为逸智,后是欺霸,岂可同日而语欤?一个社会,好的规制优化人性,劣质规制却毒化人性,它把人性中贪婪、卑劣的一面引爆出来。
后来牧野一战,灭商兴周,荡平四野,姜太公功莫大焉。《诗经 大雅 大明》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战略高手常常起着拨弄乾坤的作用,他们的政治智慧,决定着一国一君的存亡兴衰。正如曾子说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凡能很好用师、用友者,事业成功就有了保证;凡好用听话、摇尾听命者,最后一定败亡。历史的经验不可胜数。
杜诗说“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姜太公就是“倚赖天涯钓”的政治垂钓大师,也是政治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大师。他带来了齐国的勃兴。正如《史记 齐太公世家》中说的:“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