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热议

“粉丝造反”炮轰名人也值得媒体反思

时间:2012-11-26 9:06:42  作者:曹宗国  来源:红网  查看:178  评论:0
内容摘要:媒体如此热衷制造名人、过度消费名人,不仅害了名人,助长了“名人崇拜”的文化浮躁,同时暴露了其自身作风和职业操守方面的问题,有违媒体的本分和天职。

据11月22日《济南时报》报道,《南方都市报》联合某网站推出了“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是谁”的调查,有意思是名单中既有于丹、易中天、余秋雨、孔庆东这样的学术名人,也有张绍刚、杨锦麟、梁文道这样的电视主持人或媒体人,还有娱乐圈名人高晓松、以“公知”为己任的司马南、“打假斗士”方舟子等等,甚至连香港美男作家马家辉也赫然在列。而且网友们显然希望“出镜率”更高的主持人或评委嘉宾“下台”。这就说明现在“粉丝造反”不仅是针对某些名人的做派和作风,而是对整个“名人狂热”的反思。我认为这对于纠正“名人崇拜”的社会浮躁、提高草根平等参与意识来说无疑是一种文化进步,同时也是对新闻媒体的一次拷问。

回顾“名人狂热”的形成过程,新闻媒体可以说是名人的“星工场”。无论是学术圈、娱乐圈、政治圈、体育圈、知识圈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一批一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成名和扩大知名度,这虽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固有的功能和受众的心理共同完成的,但也不能排除媒体有过于热衷于造星和“深加工”行为。比如在学术上,媒体的功能本来只能起推广普及的作用,而我们有的电视栏目却大气地以“家”为名,凭空拔高了参与者的学术地位和声名。有的媒体把自己推出的“学术名家”当百宝箱到处推广,“三星堆”之谜的文物展览由他们讲评,甚至请他们登上泰山极顶俯视中华文化,说是“秀口一开,就是半个盛唐”。媒体的这种行为,也害得许多名人经不起专业推敲和社会的检验。

同时,媒体也是名人的最大用户和效应受益者,他们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许多媒体栏目简直成了名人专栏,嘉宾唯名是请,节目以名取胜,用稿也是唯名是举,以致每天占据着报纸、广播、电视、和网页的版面的显著位置多为名人占据。有的电视台整个成了名人沙龙,有的网站成了名人的唾沫滩,名人的言论、故事、甚至片言只语、胡说八道、八卦趣闻,统统成了最宝贵的新闻资源,一股脑儿往受众灌输,物极必反,最终也必然引起受众的“反胃”和吐槽。

媒体如此热衷制造名人、过度消费名人,不仅害了名人,助长了“名人崇拜”的文化浮躁,同时暴露了其自身作风和职业操守方面的问题,有违媒体的本分和天职。趁此“粉丝造反”之际,我这个新闻老兵也顺便向媒体同仁进一言。


标签:粉丝 炮轰 名人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