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博古通今

城市空间与心灵建构的有机关联

时间:2012-12-19 9:26:39  作者:王瑾瑾  来源:学习时报  查看:283  评论:0
内容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及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时,特别谈到了有关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并强调这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当今的社会大众普遍感到现今的中国社会问题不少,社会心态浮躁,整个社会躁动不安,人们比较缺乏安全感,来源于社会成长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也远远高于以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及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时,特别谈到了有关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并强调这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当今的社会大众普遍感到现今的中国社会问题不少,社会心态浮躁,整个社会躁动不安,人们比较缺乏安全感,来源于社会成长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也远远高于以往?如果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探究原因,会得出一些答案。

古人讲,“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名贤,未能悟斯道也”。也就是说,建筑,以它的建筑语言,向每个置身其中或者行走其中的人们阐述着文化的思想,通过眼耳鼻舌肤,进而渗透到心,最终在心理上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它引导着我们感悟天地自然之道,使我们的心灵走向宁静祥和,温文儒雅,知礼守法,遵循人道。人们每天睁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建筑,感受的就是空间,领悟的就是屋内的陈列环境。行走之中,首先看到的也是房子,房与房之间的空间,建筑景观环境向人们传达的感觉、感受和感情,由此起到“背景感召”与“心理渗透”的作用。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在接受着建筑对我们的身心教化,我们也无法剔除这种影响,对我们来说,我们只能每天在“被”建筑教化着。  

城市建筑对人的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几点:首先是城市建筑的尺度与建筑之间空间的问题;其次是城市建筑之间的秩序和相互之间的呼应是否和谐的问题;再次是建筑自身的色彩和自身形象的问题;还有就是建筑以及周边植物园林、标牌、广场等等景观环境形成的整体,给人的视觉以及心理的感觉。  

中国的文化发展了数千年,文化如何教化人,古人研究很精熟,尤其是建筑对人的影响和感化作用。中国城市建设早在夏代就非常发达和成熟,到了周代基本完备。从现存的明清北京城来看,明清北京城那种灰色的小四合院,被温馨的小胡同连缀着,行行排排的小胡同又由大街串连着,形成整体上秩序井然的北京城。灰色海洋的民居,围绕着金色心脏的紫禁城,其中又突出着那条金色的中轴线,最终凸显出高大的太和殿。建筑的尺寸、体量、高矮,建筑的立面、形态、色彩,建筑与自然天地,种种建筑元素与文化元素之间形成的整体文化景观,都表现了天地之道的秩序、节奏,表现了中国文化里的礼和乐,异与同,阴与阳。整个建筑阐述的是端庄、正直、和谐,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美感,带给住行者亲切安宁。  

我们现在置身其中的城市,传统温馨祥和的四合院、四水归堂、吊脚楼那种与人身体比例和谐的建筑,被当今动辄几十层的林立高楼替代;过去人行走的胡同、巷弄被如今以汽车为尺度建造的马路替代;盘旋如迷乱的面条、行走起来如迷宫般的立交桥,绝对不是为行人设计的尺度;巨无霸式的商场超市,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疲惫和惊惶;电梯每天把居民送入叠加的居住空间,居民之间每天擦肩而过却彼此互不相识的社交关系取代了以往胡同四合院平面居住的邻里亲和关系。每个人每天都置身在这种建筑和空间中,无形中形成心理暗影。  

我们随便抬头环顾四周的高楼建筑,就会发现楼与楼之间,只要不是同一个人设计的,就会各自不同,找不到各个建筑之间相互和谐的点,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社会中人与人的隔膜与不合作,或者自我中心的意识有多么强烈。  

如果我们走进德国的城市或乡村,则很难见到那种飞扬跋扈、趾高气昂的建筑。放眼望去,大多数城市建筑还是一二百年前的风格,在一片宁静的小楼群间,他们的社会心态似乎由此可见一斑。每座楼的楼前楼后,建有大小不等的小花园,各种花果树木布满建筑周边,几乎每家窗台上都种满了花朵,你可以从中看到过着平和温馨的小日子那种悠闲的心态。建筑之间是散发着历史气息的石子小街,走在这种城市的建筑空间中,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想到贝多芬、歌德曾经在这里边走边思考,构思他们的作品。这种城市建筑的尺度与空间,历史文化的氛围,营构了宁静的城市与街道,很容易让人想到形式虽然迥然不同、但同样具有宁静祥和心态的明清北京城。重要的是欧洲不少著名的大城市,都是此种风格,很少能够见到非要压倒一切独显自己强悍高大的巨型楼房。  

最经典的是德国的汉诺威。在它的市政厅一层过道两边,陈列着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的沙盘模型:一个是 18世纪的该城市模型,一个是二次大战前完好的城市,一个是二次大战结束时被炸为废墟的模型,还有一个是战后重建的现在的城市模型。战后的城市模型,其建筑尺度、格局,甚至是建筑的形式都基本与战前一样。当地人自豪地宣称,他们尊重传统。由此也可见出社会心态。


标签:城市空间 心灵建构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