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过节不收礼 只收演出票

时间:2013-1-14 9:27:37  作者:  来源:北京晨报  查看:260  评论:0
内容摘要:过年过节的时候,演出比较多,这个已经是一般年景的常态,毕竟年节的时候,人们时间更多一些。所以一般12月底到元旦期间的演出市场,是比较黄金的一段,是各个演出商公认的规律。可是像今年这样扎堆,还从来没有过。刚过去不久的这个元旦,光新年前夜就有六七场顶级的古典音乐演出。

过年过节的时候,演出比较多,这个已经是一般年景的常态,毕竟年节的时候,人们时间更多一些。所以一般12月底到元旦期间的演出市场,是比较黄金的一段,是各个演出商公认的规律。可是像今年这样扎堆,还从来没有过。刚过去不久的这个元旦,光新年前夜就有六七场顶级的古典音乐演出。

一般在任何一个市场,古典音乐演出,都是代表了最“三高”的消费,演出票价高、规格高(一般要正装)、观众层次高(没一定修养欣赏不了),“三高”演出能扎堆,其他的就更不言而喻,今年北京演出市场的火爆可见一斑。北京市文化局曾经公布了一个数字是,北京元旦春节期间的演出总数为1400多场。   

演出市场大了,观众群增加了,北京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在慢慢变化。   

十几年前,北京的演出市场还不发达,当时一年类似“三高”这样的演出,不过三五场,基本上每次都是一票难求。流行音乐也一样,每年能有一两个“天王”、“天后”什么的,来工体唱一回,就很不错了。当时有人测算过北京的观众群体,业内的人士说,肯自己花钱买票的,古典音乐领域不过万八千,流行音乐领域不过三四万,戏剧的票因为比较便宜,所以观众群体更大一些。但不管怎么说,相比于这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比例,百分之不过一二吧。市场就是那么大,不管是干内容制作的,还是干终端营销的,都没有太多余地折腾,也只好小打小闹着。   

如今,市场终于开始呈现兴旺的景象,高中低三个层面的演出都有了质量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密切相关。如今的年轻人,周末去看个“麻花”听个德云社,都已经是很普遍的行为,已经很难区分哪些人是消费群而哪些人不是。高端演出市场的千元甚至更高票价,也不再是限定人们的门槛。大过年的,孝敬老爸两张交响乐票,是很大的问题吗?   

中国人是有送礼习惯的,在这里,咱不讨论这个习惯好不好,但既然一时半会改不了,与其送那些个于健康有害的名烟啊名酒啊,或者于环保有害而疗效又很可疑的燕窝鱼翅之类保健营养品,还不如送一个好的演出票更有益。同样从消费角度来说,少打四圈麻将,或者少喝一顿大酒,出去看个演出,得个身心愉快,哪个更划算?   

一个做演出的朋友闲聊时说,他们的一个高端演出项目,其中大量的销售额来自于大企业的团购。在文化演出这个领域,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应该鼓励的。全世界的高端文化项目,都缺少不了大型企业的支持,在我们无偿捐助或者基金会运作还没成为通行惯例的现阶段,多购买一些文化产品,虽然属于短线支持,但也难能可贵。因为要想真正拥有我们自己的帕瓦罗蒂、维也纳爱乐,产生中国版的《卡门》、《猫》,最终还是要靠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这其中,观众是一切的基石。在现阶段,不管用什么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就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多的基础。


标签:过节收礼 演出票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