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博古通今

每一座建筑都是哲学理念的化身

时间:2013-1-20 8:49:38  作者:  来源:新华日报  查看:360  评论:0
内容摘要: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欣赏建筑的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欣赏建筑的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西方建筑强调真、善、美与坚固、实用、持久,中国建筑则强调人伦、道德、礼仪与适形。

◆ 中国建筑艺术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讲究向背关系,讲究整和缺,讲究气势。

坊”这个概念,是中国人基本的生活模式,划分为许多方块的组团,再划分成许多院落;坊的目标是为了防,是一种防御。

坛主小传

王贵祥,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高级访问学者。著有《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北京天坛》等。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跟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谈到建筑艺术,欣赏建筑美,其实很难有一致的看法,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有文化背景,有教育背景,也有社会背景,所以我就不从这个角度谈,我想稍微谈一点道理,中国建筑怎么回事,论题就是中国人的建筑观。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建筑了解多少呢,我们所受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西方的理论,所以我们的思想很多是西方的传承。我想作为一个比较,先把西方人的建筑观介绍一下,然后再谈中国的建筑。

西方建筑是非常厚重的,纪念性的,向上的,是富有精神味的,也是非常几何的。最早系统地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讲的是古罗马的一个叫威特鲁维的建筑师,他写过一本书叫《建筑十书》,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西方唯一一部尚存的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学手稿。西方所有的建筑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威特鲁维的建筑思想来展开的。从文艺复兴以来,威特鲁维已经从宗教的迷茫分离出来,他非常理性,他的原则很简单: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原则在西方延续了很长时间。

16、17世纪,随着商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所以现在说的经济、实用、美观中,经济这样一个原则是哪儿来的,显然是16、17 世纪来的。而在1501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建筑学家德洛姆提出了建筑应该更完美更省钱,把省钱提出来了,这样就第一次把经济性作为一个概念来提。19、20世纪,西方的理念也在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它对古代的那几个原则——坚固、实用、美观进行了反复斟酌,发现它不能覆盖很多东西。

20世纪人们除了探讨形式、功能和意义外,他们也在思考除了坚固、实用、美观外,建筑还有一个意志的问题。比如说我国上世纪50年代建人民大会堂,就是要表达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时的一种民族精神。所以建筑的理念不仅仅是坚固、实用和美观,其实还有个性、形式、功能、意义、结构等涵盖很广的东西。

西方人的建筑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一个来源的。坚固、实用、美观的来源,是直接从柏拉图来的。威特鲁维的建筑三原则和柏拉图的哲学三原则是对应的,哲学三原则是什么呢?是真、善、美。

真、善、美跟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是紧密相连的。善,跟实用关联;美,跟美观、愉悦关联;真,包括好几个概念:材料的真实,结构的真实,石头就是石头,木头就是木头,不加掩饰。斯克鲁顿的《建筑美学》说过,如果你在一个很好的大厅里面看到有一根大理石的柱子,你就会说,哎呀,太美了,太喜欢了。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是人造大理石,你马上会觉得,我上当了。所以坚固、实用、美观跟真、善、美是有关系的。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建筑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是紧密相关的。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也要放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哲学观念上。和西方人建筑追求真、善、美一样,中国建筑也有很多贯穿多年的哲学理念在里面,如仁、义、中庸、中正、德行、知行、礼乐、孝廉,等等。我从中抽取了几个思想,从这些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建筑,比简单地看中国建筑有多美多精细要实在一点。

以上是对西方建筑理念的一个很简单的回顾。


标签:每一座建筑都是哲学理念的化身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