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修复版《一江春水向东流》
数年前出过一本书:《中国人必看的100部中国经典电影》。假如我们将选片聚焦为10部甚至5部,《一江春水向东流》依然名列前茅。值得强调的是,该片老拷贝经过数字化修复,其意义已超出电影遗产保护,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影像志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由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包括上集《八年离乱》与下集《天亮前后》,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高度浓缩八年抗战至“劫收”期间中国百姓所经历的痛苦、愤懑与绝望。1947年,影片在上海首映,曾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的轰动景象,连映3个多月。而蔡楚生创作剧本之时,抗战烽火方熄,“劫收”尚在进行。在中国电影史上,“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的年代”几乎达到零距离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充分显示前辈影人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也就是当今银幕久违的“接地气”。
这部史诗性巨片的叙事辐射“孤岛”上海、“陪都”重庆、江南乡村三个时空,叙事跨度长达10年,描述战乱年代不同阶级的生活和人物命运,为中国社会留下真实写照。影片素材有不少源于蔡楚生在重庆的见闻,他对官僚阶层“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败愤慨有加,在表现张忠良步步堕落的过程中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深刻揭示人性的蜕变。战后蔡楚生回到阔别8年的上海,发现这里已成为新冒险家的乐园。趁机发国难财的达官贵人大肆“劫收”,被民众讥为“五子登科”,条子(金条)、房子、女子、料子(衣料)、车子样样都要。电影人敢于触及时弊,体现出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忧患意识。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好莱坞电影在华倾销,中国电影顽强地生存着,靠的不是对西片的模仿,而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该片化用“痴心女子负心郎”的苦情戏模式,表现张忠良与“抗战夫人”、“沦陷夫人”、“接收夫人”之间的戏剧性纠葛,最终酿成素芬与张忠良意外重逢的悲剧高潮。编导自觉追求民族风格和气派,借鉴中国古典诗词比兴手法,以平行蒙太奇维系上海、重庆,用空镜头反复渲染“一轮明月”的意象,凸现素芬的苦苦思念和张忠良的挣扎畸变,营造“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深沉意境。
(李亦中: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