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徐志摩发表《伤双栝老人》,追念年前去世的师友、他心中女神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这篇文章中,他也写到林长民对林徽因的爱,曾经,林长民向他分享道:
“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很难想象在那年代林长民即有了如此充满现代感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观念,要知道,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中国女孩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让你活下去。而林徽因却能得到父亲如此珍视,她是否真有天才并不重要,拥有这样一位父亲,已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女儿的情感、自尊、智力与见识,
几乎都与父亲有关
看过一张林徽因三岁的照片,小女孩站在深深庭院里,背倚着一张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看着前方。童年不需要太多色彩,一笔一画简洁而美好,记住的也只是单纯的快乐。林徽因五岁之前在杭州陆官巷度过,黛瓦粉墙,亭台水榭,青石小巷的惆怅烟雨,转角长廊的淡淡回风,都在幼小的她身上沉淀,成为摇曳在江南枝头的永远风景。
在民国初年,林长民是一个大人物。较之文学,书法更为见长,中南海新华门匾额即他的手迹。章士钊很佩服他,“宗孟(林长民字)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周恩来说过,北洋政府里有好人,指的就是林长民。彼时,林长民与梁启超一起活跃在政界,他当过段祺瑞政府议会秘书长,又做过三个月的司法总长,任上拒纳军阀张镇芳十万贿款而被称颂一时。因不买曹锟的账,一时避祸于天津卖字度日,曾自题打油诗:“去年不卖票,今年来卖字。同以笔墨换金钱,遑问昨非与今是。”后来他转于外交,1919年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失败,林长民撰稿在北京《晨报》上披露内情,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以警醒国民,并作洪钟之声:“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第三日遂爆发五四运动,当局迁怒于林长民,给他一笔钱出洋考察,这就有了长达一年多的欧洲之旅。 不错,林徽因有个高贵出身:官宦仕家,书香门第,可这也不算什么独特优势———在这点上,同时代诸才女差不多都一样。惟有“拼爹”,林徽因立刻甩掉她们一大截。当然此拼爹不同彼拼爹:父亲对于女儿的生活和成长有多么重要?就像“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一个不幸女孩背后,都有一位糟糕的父亲。女儿的情感、自尊、智力与见识几乎都与父亲有关。混人生如做生意,讲究是一个好开端,好意头,好父亲就是开张大吉,遇到的第一个男人就靠谱,否则,悲观一点的说:还混什么混?
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
林长民帮女儿选择了后者
1920年,林长民赴欧考察,单携16岁的林徽因随行,以期待她“观览诸国事物增长知识”、“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离去家庭烦恼生活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这次远行让林徽因彻底告别了懵懂的少女时代,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尽管其中也有意外发生———在伦敦,林徽因遇上了父亲的小友、24岁的徐志摩,这事终还是老林出面,很漂亮地帮着处理了:“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耳……”这信代写得真是高明!然而与其说是这信写得高明,不如说写这信本身就高明,泡妞泡到朋友女儿头上,想怎样?徐志摩惭愧而愈谨敬是一定的———于是老林再复信道:“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从此友谊当益加厚,亦人生一大福分,尚希珍重察之。”给足台阶,顺便帮拉个终身粉丝。事情到底还是发展到了他不乐见的程度,于是他立马不声不响,带着林徽因就回国了。
林长民有心将林徽因许给他政治上的铁杆同伴、至好私人朋友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而梁启超亦怀此意。梁启超不但在政界名望颇高,在学界亦地位卓越,林徽因和梁思成这两个年貌相当的孩子也在前两年就在北京见面认识了———不是相亲,梁公的意思,是长辈们考察选定,本人们自然发展———梁启超对他这种新旧结合的构想安排极为得意,谓是“理想的婚姻制度”。林家父女回国,甫抵上海,林徽因便被梁启超接回北京读书,而当一年后徐志摩追到北京———以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换来的自由之身———林梁婚事“已有成言”。显然这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自然发展的不错,心有不甘的徐志摩追到小林和小梁共同读书的梁家私家图书室,却被小梁一纸“恋爱中请勿打扰”拒之门外,碰了一鼻子灰———这么久不见,徐叔叔,您已经OUT了。
关于徐林这一段,有惜爱诗人的人认为,徐志摩是让林徽因给耍了,因为林徽因有过让他先去离婚的话。爱情没什么耍不耍,一定说耍,徐志摩倒更像是被老林耍了。小江湖是玩不过老江湖的,林徽因毕竟年轻,老林作为父亲,作为男人,当然有责任、有资格为女儿把关。徐不是理想的丈夫,也许此时小林还不能看清楚,但在后来,小林完全理解了父亲并和父亲保持了一致:即使再选择一次,我也不能改变———1932年1月,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她这样向胡适说。
被女儿信赖、彼此沟通良好的父亲,
让林徽因人生往良性方向发展
在为女儿选择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爱护女儿、也被女儿信赖、彼此沟通良好的父亲,这决定了事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即使自私和精明,那也还是良性的。在青春时期,任何一步的迈出都关系着一生的命运———能和父亲分享情感与成长,无论是女孩还是父亲,是多么幸运。
除了代女儿笔给徐志摩写信,林长民还代女儿笔给梁思成写信———当然这是伦敦归来之后———称徽徽身体欠安,命我写信予你,于是我这爸爸便“书记翩翩”……到底是不是真有此“命”,不免让人怀疑,正如张爱玲小说描述的:父母给介绍的,再好,她也总觉得不如自己看中的好。如此,写此信就更有必要了。梁思成收到此信,感觉除了幸福,同时也一定是沉甸甸的。男人面对一个被父亲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孩,和面对一个可有可无、留下来也是为了带弟弟的“卑贱”女孩,潜意识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样的。梁思成一生都很爱护甚至“娇纵”他的妻子林徽因,而梁启超对这位媳妇也极为看重———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为林徽因继续留学大出其力。嫁一个人便是嫁一个家庭,单从这个角度,林嫁梁也是正确的,想想徐志摩小器的商人父亲!一个恋爱中的年轻姑娘哪里会去考量这些?
使女儿度过积极、愉快、丰富的一生,
是父亲都该自觉肩负的使命
如果以为林长民的志向只限于帮女儿找个正确的婆家和幸福的婚姻,那未免太小看这位政治家了。1916年他把12岁的林徽因送进英国人在北京开办的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他携林徽因游欧洲,除了送林徽因去当地学校上学,还给女儿请家教,教英文,教钢琴;徐志摩走进林徽因的人生,无论是在眼界还是见识方面都是极有益的……林徽因终于焕发光彩则是在1924年,诺奖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美丽才女现身陪同,那张著名的松竹梅合影登上报纸,成为一时风行之佳话———有文章用不无轻薄的口气,赞林是惟一“千金丽质”———同在他们身边的,则是北京及至全中国学界名流与精英。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什么就轮到林徽因而不是别人?活动的创意由徐志摩设计,而出面发邀请的“讲学社”核心人物又正是梁启超和林长民,什么叫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即使是有什么北大牡丹,燕大玫瑰,也别想了。而林长民作为父亲,毫无疑问,他的主意和态度是最重要的。换个人可能会想,这样的在一堆男人里抛头露面可怎么好!
林徽因不负父望,度过了积极、愉快、丰富且有意义的一生,更在仙逝数年之后,变身为神话。有人形容她是“中国知性男人的精神符号”,看起来简直就像一场“预谋”,林长民这样具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自己失败了,女儿却终得成功。男人总需要女神引领,更何况那是何等良机:风气初开,更多的女性暂时还被关在铁栅后面。林徽因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有爱、有见识、有耐心、有手腕的父亲,能成就传奇也就不足为奇了。
男人们应该知道自己对女儿所肩负的使命———即使只是希望她做一个平凡的快乐的女性;女人们则应积极推动自己的丈夫肩负起这个使命———这也包括,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丈夫。不要让女儿们伤心感慨:如果我是男孩子就好了,爸爸都没有正眼看过我。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