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微评论可有大作为?

时间:2013-8-17 19:46:40  作者:佚名  来源:文汇报  查看:336  评论:0
内容摘要:三两句话里的“世界”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8月15日早上,一本收入了30位教授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的获奖“微评论”集《原创》在上海书展首发。这本新书随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三两句话里的“世界”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8月15日早上,一本收入了30位教授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的获奖“微评论”集《原创》在上海书展首发。这本新书随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随着微博的发展,短小精悍、快言快语的微评论迅速成为比微小说更流行的一种文体。而《原创》一书的出版,又似乎将微评论的方式,从我们惯常所见的大众话语范畴引向了学术评论领域,一举打破人们印象中学术评论必然又长又艰涩难读的固有印象。  

新生文体有软肋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微评论作为一种新生文体,十分具有活力;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由于“微”的限制,微评论的精彩往往只停留于灵光一现的瞬间,缺乏深入分析和严密的逻辑空间。  

《时评写作十讲》作者、知名评论人曹林则指出了目前微评论存在的一些“软肋”。“微博评论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个段子。想要在短短的文字内引人注意,必须寻求某个能打动人的点,或是笑点、或是泪点、或是愤怒点。有时候为了有趣,不得不对事实进行剪裁和加工,使其更符合段子传播的特征。”   

微评论还容易极端化。其中充斥着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曹林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客观理性的观点很难吸引眼球。在这个信息海洋中,谨慎的言辞根本没人注意,只有激烈的言辞、夸张的姿态和极端的判断才能被关注和被转发。140字的限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挤压了理性表达的空间。  

日前,一位评论家曾以“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来形容当下评论圈的浮躁状态。聋子怎么可能听到呢?哑巴怎么可能说话呢?瞎子又怎么能看到呢?这条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传播链,在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微评论正是这种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而法语文学翻译家袁筱一的一条微评论“我们看见的越来越多,看懂的越来越少”,则多少传递出信息化时代微评论的语境。  

传统评论需创新  

微评论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评论与传统学术评论形成巨大的冲击。一位读者表示,微评论标题醒目、观点独到、直击要害;相比之下,那些谈论同一个话题却下笔千言、动辄引用这个理论那个案例的传统评论,就显得“弱爆”了。  

对此,曹林表示,微评论的冲击给传统评论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的机会。既不能一味傲慢地站在传统评论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完全否定微评论,也不能自卑地认为微评论已经取代了自己。微评论的出现,更多的是给传统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和完善空间。最终,人们还是会回归对评论严谨和真实的理性需求。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很多传统媒体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如“@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新京报》开设的“@新京报评论”等。这些“窗口”正成为微博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的新空间。


标签:微评论可有大作为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