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始于《神农本草经》。据传此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或许更早。中国古代先人在采药疗病的同时,发现了茶叶具有清脾健胃消暑解渴明睛养目祛火滋阴之功效。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写成《茶经》,对春秋战国至唐1000余年来对茶叶种植栽培烘培烹制作了全面总结。《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一之源,说明茶树的性状,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二之具,说明采制茶叶的各种工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与采制方法。中卷四之器,说明烹茶和饮茶用具,各地茶具的好坏和使用规则,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下卷五之煮,说明烹茶技术,首先讲烹茶要避免香气散失,其次讲烹茶所用的燃料和水,以及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说明饮茶起源和饮茶应有的知识;七之事,记述唐朝以前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记述唐朝茶叶的产地和品质的高低,并作了全面分析比较,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茶区的演变和茶叶品质的变化情况;九之略,是《茶经》全书的摘要,并作了一些补充:在何种情形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烹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把前九节写在素绢上,分4幅或6幅悬挂起来,《茶经》一目了然。
陆羽以后茶叶专著相继出现,如卢仝的《茶歌》苏廙《十六汤品》等,五代蜀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写成《茶谱》,到了宋代,茶叶专著更多,计有20余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欧阳修的《大名水记》,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蔡襄的《茶录》等。陆羽早年生活在寺院,渐渐学得禅茶一味的高超茶艺茶道,不能不说是佛教文化培养滋养了一代茶道大师的文化根基。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叶专家,而且有很丰富的科学知识,历代茶书如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钧《采茶录》中都记载了陆羽辨别长江南岭水与近岸水的故事。南岭最深水也最清,近岸浅水浑浊,陆羽在《茶经》中分析泉水江水井水的区别,是有科学根据的。《茶经》一书问世,对我国茶叶生产加工、茶道普及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在古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数百篇。历代诗人大文学家如李白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朱熹等都有涉及茶叶的诗文。
我国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记载茶事,《尔雅》、《礼记·地官》和《晏子春秋》记载,茶在西周时期是祭品,春秋时期才成为菜食。从神农到春秋末年大约有3000年历史,现在可考的文献不过300年。除《神农本草经》外,《孟子·告子章句》、《桐君采药录》、司马相如《凡将篇》、刘安《淮南子》、扬雄《方言》、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许慎《说文解字》、华佗《食论》、三国魏吴普《本草》、张揖《广雅》、《吴志·韦曜传》、郭璞《尔雅注》、张华《博物志》、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陶潜《续搜神记》《华阳国志》《晋书》、刘宋《江氏家传》《世说》《广陵耆老传》、晋杜毓《荈赋》、刘宋王微《杂诗》《后魏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刘宋山谦之《吴兴记》、南朝王智深《宋录》、鲍照妹令晖《香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梁刘孝绰《饷米等启》,都或多或少对茶业作了记载。
古代茶书数以百计,有些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办茶事的体会,或进行实地考察后写成的,有些是总结前人经验或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编辑而成。这些茶书不但对于研究我国茶业和茶叶生产技术历史是宝贵财富,而且对于实现茶业现代化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当然,也有少量茶书只是出于文人墨客饮茶会友闲情逸致的偶兴之作。因此,我们对待历代茶业著作必须深入研究,一分为二汲取精华去除糟粕,以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本文根据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版《茶业通史》摘引修改整理)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