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华文化

要让珠算文化发挥现代功能

时间:2013-12-9 9:20:34  作者:周鸿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374  评论:0
内容摘要:老一辈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无论是杂货店的老板、还是商铺的伙计,凡是到了算账的时候,都会拿出一个被磨得发亮的算盘,熟练地拨打起来,一会儿的工夫便能算清复杂的账目。在我国,计算机尚未出现之前,珠算可以称得上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计算工具。

原标题:中国珠算申遗成功更需“精打细算”

中国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珠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作用,曾创造了不少奇迹,比如在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科学家们甚至借助珠算协助计算机准确得到了相关重要数据。经过5年的努力,日前中国珠算最终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13年前珠算已被教育部门踢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珠算已濒临传承困境,因此——   

老一辈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无论是杂货店的老板、还是商铺的伙计,凡是到了算账的时候,都会拿出一个被磨得发亮的算盘,熟练地拨打起来,一会儿的工夫便能算清复杂的账目。在我国,计算机尚未出现之前,珠算可以称得上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计算工具。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珠算这一曾经的全民计算工具,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族记忆。日前,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重归大众视野的珠算,能否借申遗成功的东风找到传承珠算文化的方法、抓住推广珠算文化的契机呢?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界的一些专家。   

萌于商周,成于唐宋   

对于珠算起源于何时,专家们的说法不一。但据已有的史料记载,珠算应是萌于商周,始于秦汉。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最早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珠算”一词最早载于东汉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书中所指的“珠算”被称为“游泳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   

现今所使用的算盘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呢?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了现在的算盘。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人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掘,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等  200多件物品,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盘珠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此外,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画卷的最左端一家名为“赵太丞家”的药铺柜台上就放着一架算盘。   

曾经创造不少奇迹   

珠算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美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珠算曾创造了不少的奇迹。比如,在我国自主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科学家们正是利用珠算协助计算机准确地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中心压力的数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也是利用珠算解决了大量的数学运算难题。因此,不难理解为何2007年英国《独立报》在评选101项改变世界的小发明时,将中国算盘排在了第一位。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迄今为止,用算盘做加法的速度依然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我国发展迅猛,珠算的计算功能被逐渐替代,使用珠算的人也随之不断减少。而到了2000年,珠算科目被教育行政部门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取消,珠算文化开始面临无人再学、无人再继承的风险。”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珠算心算协会顾问王朝才说,“除了一些上了年纪、仍对珠算有情结的老人和一些农村地区的人们仍在使用算盘外,算盘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少用到了。”   

如果珠算这一古老文化传统断裂,其后果不堪设想,至少意味着将来孩子们已无法理解“二一添作五”就是“平分”,会困惑为何“三下五除二”代表着做事干脆、利落,甚至在看到“年三十夜拨算盘——满打满算”“虎吃算盘珠——心中有数”“算盘珠子响——有声有色”这类歇后语时感到诧异。   

百万儿童学习珠心算   

利用珠算,人们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解高次方程等多种数学运算。如果说珠算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的话,那么珠心算的产生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与计算机的PK中,这种智慧与创造力的再次体现。   

珠心算是以珠算为基础,运用珠算的原理在脑中进行的一种计算方式。它不仅体现了珠算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作用。2005年,由财政部、教育部批准立项的“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作用研究”“珠心算训练开发儿童智力的脑机制研究”两项课题研究表明:开展珠心算教学对促进幼儿和小学生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表象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另外,在国际智障康复医学界,珠心算的效果也引起了高度关注,不少学校尝试着在弱智儿童康复训练中引入珠算、珠心算教程。   

“目前,我国每年有100万至200万儿童在学习珠心算,他们不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传统知识,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等,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王朝才同时指出,“目前珠心算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自2000年开始,我国在珠算教师队伍培训上有13年的断档。缺少合格的珠算老师,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珠算文化和珠心算技能的推广与传承。”   

让珠算文化发挥现代功能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共同推进珠算文化的传承。   

2004年,由江苏省南通市政府和中国珠算协会共同兴建的中国珠算博物馆在南通落成,博物馆占地30亩,馆藏珠算文物6000余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为展示和推广珠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珠算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促进珠算的传承发展,有关部门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珠心算教练师列入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经过培训的首批140位合格者获得了珠心算教练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教育部于2011年将珠算科目重新列入小学的“校本课程”。山西、安徽等地也陆续将珠算重新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   

与此同时,相关的珠算比赛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比如已连续举办数年的全国少儿珠心算比赛、全国少数民族珠心算比赛和海峡两岸珠算通信比赛等。这些比赛不仅促进了珠算参赛者计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人学习、了解珠算文化。   

王朝才认为:“珠算申遗成功,对推进珠算文化的传承、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申遗成功后我们更应该不断挖掘珠算在新时代的价值,在师资培训、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规范和引导,让珠算文化实实在在地发挥其现代功能。”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申遗成功后,协会将逐步完善中国珠算的传承机制,加快珠算文物的征集、收藏、展示和保护工作,加快《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等9部珠算古籍的校释和出版。


标签:要让珠算文化发挥现代功能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