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闳言高论

当“金色大厅”成为关键词

时间:2014-3-16 10:34:33  作者:陶然之水  来源:千龙文化  查看:189  评论:0
内容摘要: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人心目中的音乐殿堂,每个从事音乐表演的中国人恨不得都去“登堂入室”,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过的经历就是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谁开了金色大厅演出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标准是以谁为参照系,又是以哪个演出场所的演出作为成功的标志。

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人心目中的音乐殿堂,每个从事音乐表演的中国人恨不得都去“登堂入室”,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过的经历就是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谁开了金色大厅演出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标准是以谁为参照系,又是以哪个演出场所的演出作为成功的标志。

文化走出去,需要准备好哪些条件,整体上中国社会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胡紫薇当年狂呼“中国没有文化输出”时,已经有中国人趋之若鹜般地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历史是一个最严谨的证人,2013年,微博上终于有人把“中国人是如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情况发布了出来,“已经成为一种灾难”的表述并不为过,连驻奥地利中国大使馆的厨师都已经厌烦了去金色大厅充当观众,奥地利的华人们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金色大厅”在2013年就曾经成为过网络热词,国内各类演出团体,包括某城市小学里的儿童合唱团都能够自娱自乐地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贴金。且不说,花掉的是不是纳税人的钱,仅仅是走马灯式的租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结果,就已经让号称音乐王国的奥地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水准,以及中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输出文化的能力。  

是谁让“金色大厅”在2014年再度成为网络关键词,不是坊间话题讨论的重点,需要回答的是,文化传播如果单纯以民间交流形态出现,恐怕就不会出现由“盛况”导致的“灾难”,文化输出的方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决定了文化价值取向上到底以何为美——环肥燕瘦,传递出的美学意义是令人发笑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寓言流传了千年,还是让中国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再度演绎了当代现实版本。  

维也纳金色大厅本无原罪,剧场的名声来自于优质的演出,不过,要是反过来让劣质的演出损害了剧场的名声,还是需要有补偿的,好在中国人根本不差钱。中国人在腰包鼓囊之后,需要用银子砸出来一块招牌,就是没想到人人都去靠钱砸招牌的时候,招牌居然还会贬值——没有文化很可怕。


标签:当金色大厅成为关键词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