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华文化

孔子之礼的最高标准:和谐

时间:2014-5-6 9:34:23  作者:喻清录  来源:洛阳日报  查看:201  评论:0
内容摘要:礼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孔子所倡导的礼,是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礼仪制度,最高标准是和谐。他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君待臣以礼”,其实质就是和谐。

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一月,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途中路过寿张县,听说当地有个名叫张公艺的老人,一家九世同居,北齐、隋、唐朝廷都给予过表彰。李治觉得稀罕,就专程到张公艺家视察,问他一家能够九世同居的奥秘,张公艺书写百余“忍”字而献,李治观赏良久,大加赞叹。

东汉,汝南有个叫薛包的贤人,父母去世后,侄儿要求分家,他难以制止,于是把家产一分为二:奴婢自己用老弱的,说“他们与我共事久,你不能使唤啊”;田地房产自己选择瘠薄破旧的,说“这是我年轻时置办的,感情难以割舍啊”;器皿家具自己取朽败的,说“我使用惯了,吃饭睡觉觉得舒服啊”。结果侄儿不成器,败家破产,薛包经常用财物接济,使他免于挨饿受冻。汉安帝听说后,于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四月征召薛包至洛阳,拜为侍中,礼敬有加,但他以死乞归,安帝只好“赐告归”。   

《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两则故事,讲的是和谐礼让的道理。   

礼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孔子所倡导的礼,是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礼仪制度,最高标准是和谐。他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君待臣以礼”,其实质就是和谐。他的学生有子进一步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应该讲究一切恰到好处,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最可贵的是和谐。而要做到和谐,就必须讲礼让,“君君臣臣”也好,“父父子子”也罢,只强调一方的道理而忽视另一方的感受,缺乏礼让,争强好胜甚至以势压人,就有失偏颇,难以做到和谐了。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道理至少存在于三种关系中。   

其一,治家。《北史》记载了两例礼让治家、和谐共处的史实。北魏大司徒豆卢宁无子,以侄儿豆卢公式为子,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名豆卢赞。于是亲戚都劝他另立豆卢赞为嗣,侄子不如儿子亲。豆卢宁却说:“兄弟之子亦子也,我何必重新选择呢!”遂以豆卢公式为嗣。豆卢宁死后,豆卢公式袭爵,全家和睦,时人赞叹。北魏有一奇女子李发行,幼好道,截指自誓不嫁,做了尼姑。她的异母兄弟李宗侃与族人李孝衡争地诉讼,她把二人叫到道观劝解:“我有地,两家想要地,就到我这儿任意取,何必为几亩地不顾亲情伤和气呢?”二人惭愧,互相礼让,所争之地遂成“闲田”。   

其二,交友。友情的真谛是礼让,只有礼让才能让友谊长久,否则将反目成仇。《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柳宗元礼让交友的懿行:唐宪宗时,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朝臣因与朝廷政见不和,全部被外放州郡为司马,史称“八司马”。整整十年后他们才返回京城,旋即又全部被外放州郡为刺史,虽官升一级,但外放地更偏远,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柳宗元虽处境窘迫,但仍为刘禹锡担忧:“播州太荒凉,不适宜居住,而梦得(刘禹锡字)有老母在堂,要靠梦得赡养,万万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上书朝廷,请自己去播州,而换刘禹锡携老母前往柳州。宪宗被柳宗元的礼让友情感动,于是仍任柳宗元为柳州刺史,而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其三,理政。理政的最好局面是国泰民安,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引导百姓遵行礼让美德。《资治通鉴·汉纪》载:汉宣帝神爵年间,左冯翊(朝官名)韩延寿为东郡太守,推行礼仪教化,尤其重视教导百姓礼让互敬,减少争讼,和谐共处。一日,韩延寿巡行至高陵县,遇两亲兄弟争田诉讼,各执一词。韩延寿伤心不已道:“我不能宣明教化,致令百姓骨肉争讼,既伤风化,又使官吏们蒙受羞耻,我难辞其咎啊!”于是闭门思过,卧床不出,全县官吏皆自系于狱,惶恐待罪。争讼兄弟的族人深以为耻,两兄弟后悔不已,二人剃光头发,脱掉上衣,待罪家中,表示让出诉讼之田,终死不敢复争。这件事迅速传遍了东郡二十四县,百姓莫敢争讼,至诚相处,不以相欺。


标签:孔子之礼的最高标准 和谐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