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时间:2014-10-6 16:34:51  作者:中华智库园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1125  评论:0
内容摘要: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而扬名天下。当时,因为茅台酒声誉鹊起,利益也越来越大,从贵阳到茅台下游的二郎滩,多有酒坊仿制出售。

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而扬名天下。当时,因为茅台酒声誉鹊起,利益也越来越大,从贵阳到茅台下游的二郎滩,多有酒坊仿制出售。茅台有许多酒厂,尤以建于光绪3年(1877年)的“茅台老酒坊”最负盛名,这个老酒坊由“杨柳井”、“粮仓房”、“曲药房”、“窖池”、“包装车间”等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此外,茅台镇内还有“成义酒房”、“荣太和酒房”、“衡昌酒房”(后来被另一个资本家兼并,改名恒兴酒厂),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1935年3月16日,中央红军在三渡赤水时来到茅台,不战而占领了仁怀县城和茅台渡口。红军将士转战到赤水河畔的茅台,有幸享用了历史悠久的茅台酒,并为茅台酒红遍天下、成为国酒,植入了“红”的基因。

一、红军众多将领常忆美酒飘香赤水河

红军来到茅台后,一边架浮桥准备过河,一边搞宣传、打土豪。当地工农群众抬着肥猪和大坛的茅台酒,到红军总政治部慰问红军。善饮酒的周恩来早就听说过茅台酒闻名世界的故事,他深知茅台酒的特殊价值,问红军官兵们:“你们知道这是获得巴拿马金奖的茅台酒吗?”。抵达茅台镇次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即联署发文《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人民争了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红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都严格遵守这个规定。毛泽东派警卫员陈昌奉、朱德派工兵连长王耀南、周恩来派警卫员魏国禄一同去买酒,用4块银元买了两竹筒茅台酒,慰问将士。

周恩来喝得一时兴起,便拉上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去一家酒厂参观。一行人去到厂中,只见老板跑了,工人亦未开工,厂区内只有一个管事在应酬。周恩来叫管事领着大家在弥漫不散的浓烈酒香中参观了厂房、酒库,又让警卫员买了不少陈年老酒,用竹筒封装背在身上待会驻地分发给红军将士。他还让人传话给中央纵队里的林伯渠、董必武等老同志,让他们也来买些大名鼎鼎的茅台酒。

此后,不少红军官兵都闻讯而来,买了不少茅台酒回去。红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倒让这几家酒厂,无意中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而且这些买酒回去的红军官兵,还发展出用茅台酒擦脚、治拉肚子这样一些解乏、除病的土办法,特别有效。在缺医少药的红军中间,茅台酒成为疗伤治病的灵丹妙药。这也使茅台酒在红军将士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颖超回忆道:“红军长征,一路封锁,缺医少药,死伤很多。路经茅台,周总理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来喝茅台酒,而是利用茅台酒疗伤。于是,所有茅台酒都用来代替红药水、紫药水给士兵擦伤口。”

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为“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号召红军指战员撰写征途中的精彩片断。《茅台酒》一文是时任红1军团教导营教员的熊伯涛撰写的。1937年,中共在法国巴黎主办的《救国时报》转载了这篇文章。茅台酒自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之后,此文是在国内外宣传茅台酒的第一篇文章。熊伯涛的这篇《茅台酒》1936年在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编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中发表。1937年,中共在法国巴黎主办的《救国时报》也转载了此文。应该说,茅台酒自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之后,20多年中,熊伯涛写的《茅台酒》是在国内外宣传茅台酒的第一篇文章。

红军将士用茅台酒解乏、疗伤、治病,茅台酒支援了红军,加之品质上乘,特别为周恩来等红军将士所钟爱。当年从茅台渡口三渡赤水的红军将士,后来对此多有回忆文字,对茅台酒记忆犹新,这些都是研究红军长征与国酒茅台特殊关系的珍贵资料。

时任红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又赶紧转移。”

长征时随干部休养连行军的著名作家成仿吾,在1977年出版的《长征回忆录》中写道:“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与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往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与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时任红1军团第2师第4团政委杨成武,在1982年写的《忆长征》一书中写道:“攻打遵义之西的鲁班场守敌,打了一夜,未彻底解决,又奉命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过足了瘾,不会喝酒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擦脚活血,舒舒筋骨。”

长征初期任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遵义会议后调任红1师参谋长的耿飚,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3月16日攻占仁怀。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时任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队长的肖劲光,在1987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芬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着在路上擦脚解乏。有的同志打趣说,要不是长征来到这里,这辈子哪能喝上茅台酒呢!如果单凭这点,还得好好‘谢谢’蒋介石呢。”

时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的李志民,在1993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那是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五日红三军团准备三渡赤水的时候,那天晚上,我们教导营同兄弟部队二起撤出鲁班场战斗转移到茅台镇,镇上老百姓因受敌欺骗、威胁都跑光了,有几个战士在镇里找水并要提水做饭,无意中发现了存放茅台酒的酒窖,打开酒窖的盖子,闻得酒香四溢,芬芳扑鼻,便好奇地用茶缸子打出一缸喝了一口,真是清醇甘美,可是他们知道红军纪律是不准行军中喝的,怕喝醉了误事,遂将酒倒回了窖。这时有个战士想到白酒能舒筋活络,连日行军打仗两条腿都跑得酸疼麻木,睡觉前用白酒擦擦腿脚,明天行军肯定轻松很多,便舀起一茶缸带回班里,大家用手指沾茅台酒揉搓小腿、脚板,热乎乎的挺舒服,一个班的人一茶缸子酒怎么够呢,他们又拿脸盆去装酒。全班同志都来擦脚。这下子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都拿茶盅、脸盆找酒窖去打茅台酒,有的还把酒盛在脸盆里,轮流泡脚,按摩揉搓。我的警卫员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也悄悄打了半脸盆茅台酒来给我泡脚,我追问他:‘酒哪里来的?’他把情况告诉我,我感到这样不好,批评他违犯群众纪律,可是警卫员还满不在乎地争辩说:‘酒窖到处有,兄弟部队早用这个办法泡脚了,你还批评我!’我看酒已经打来了,而且盛在脸盆里(当时脸盆有三用:洗脸、洗脚还盛饭菜),再倒回去反把酒窖弄脏了,只好写张条子叫警卫员拿给供给处,请他们明天留几块银元给酒坊老板作为赔偿。接着,便按警卫员教的办法,先泡泡脚,再边泡边按摩揉搓,果然,这一夜脚暖烘烘的,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走起路来轻轻松松舒服极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宴会上饮茅台酒的时候,我常回想起长征途中这段用茅台酒泡脚的故事来。”

时任中央局电台政委、台长并兼任红军通信学校政委的曾三回忆:“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二、国民党军谣传红军将士在茅台酒酿酒池里泡脚、洗脚

面对奇香熏人的茅台酒,红军将士忍不住多喝几杯,但绝不敢多喝而影响行军和作战。结果很多人都拿酒来擦脚,恢复行军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实有奇效,大家都交口称赞。然而,这也成为国民党报纸后来攻击红军将士相拥酿酒池,用茅台酒泡脚、洗脚的缘由。

那时,绝大多数出身贫寒的红军基层官兵在赤水河畔还是第一次听说茅台酒。

时任红军工兵连连长的王耀南1983年在《坎坷的路》一文中写道:“茅台镇位于川黔交界地区,……首长们过河后,进到一个小树林子里休息。我送走首长正往回走,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魏国禄同志同时来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小声地说:‘王连长,能不能弄点茅台酒擦擦脚?’这两个小鬼在长征开始前我就认识,我想,弄酒擦脚只是找个题目罢了,实际上是想喝两口。但转念一想,茅台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的产地,好不容易来到这个地方,不该尝一尝吗?何况一月下旬从遵义出发到现在已快两个月,一路作战行军,真是脚不停步,累得腰酸腿软,买点酒擦擦腿脚,对驱赶疲劳和恢复体力都有好处哩!当时,工兵连就住在靠河的一个酒厂旁边,听说酒的价钱也不很贵。于是,我领着他俩一起来到酒厂买酒。酒没有容器装,我们就找了两段碗口粗、半人来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只留最下一个竹节,然后在竹筒里盛满满灌上酒,上面再用玉米瓤子紧紧塞住。当我按时价把四白花花的银元递给酒厂老板时,他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一股劲儿地说:‘军队吗,那么点酒还给钱。我活了四十来岁,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们把竹筒扛回小树林的时候,首长们正围在一棵大樟树下研究部队下一步的行动,地上还摊着一张大比例尺军用地图。毛泽东同志见我们走来,问‘你们扛的么子?’陈昌奉同志回答说:‘王连长弄了点酒,给擦擦脚,驱赶疲劳,’毛泽东笑了笑,说:‘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不过,都擦脚太可惜了。’”

同样惋惜大家用酒擦脚的还有懂酒的周恩来,据红军女将军李贞的回忆,大家纷纷用酒擦脚、治疗腹泻或喝酒以舒筋活血的时候,周恩来来到她们的驻地,问她们知道不知道这是什么酒?告诉她们“不要浪费圣人(酒的别名)”,并且告诉她们这是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茅台酒,极其名贵,“我们才知道用那种喇叭形土罐盛装的居然是世界闻名的茅台酒”。而周恩来是一滴酒也没有浪费的,多年后,他告诉来访问的尼克松,他那天喝了25杯茅台酒,“周用一种烈酒推销员的眼光看着我,在长征途中,茅台酒是一种万能灵药”。

红军用茅台酒疗伤的事情,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作为攻击红军的借口,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称红军纵容士兵在茅台酒的酿酒池里洗脚,污蔑红军。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时任国民参议员,根本不相信这种低劣的谣言,嘲笑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知,他挥笔写了首七绝《茅台酒》,用以隐晦地反驳:“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1945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黄炎培等人去延安访问。他把这首诗抄给毛泽东、周恩来和陈毅看,受到大家赞扬。解放以后,黄炎培先生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1952年,黄炎培先生来到南京,上海市市长陈毅前去会晤,并设宴款待。席间,饮茅台酒。陈毅提起旧话,赞佩黄先生当年仗义执言,难能可贵,退席成诗两首:“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几杯。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服务人民数十载,共祝胜利饮一杯。

三、红军渡赤水,为茅台酒植入红遍天下的“国酒”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前,茅台酒在市面流通很少。30年代的贵州省长周西成每年曾大量购买茅台酒作为礼品,赠送南京政府和周围几个省的要人,消耗量至少上千瓶,但一般人几乎见不到。直到抗战后期,大西南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后,茅台酒才被工商界熟悉。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和蒋介石会谈,席上喝的就是茅台酒。至今,茅台酒厂还安放着毛蒋共同举杯喝茅台的塑像。

茅台酒给征途中的红军将士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特殊记忆,为数年后茅台成为中国的国酒,注入了无可替代的基因,也为茅台未来命运之变,留下了伏笔。红军渡赤水,仅仅过了15年,这种机缘就有机会转化成了当代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从1950年以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全力支持下,同时也在众多老将军、老革命、老乡党的扶助推介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茅台酒自身具备的优良品质和特殊风味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和欣赏,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使它从当年一个孝心发动,信手建成的小烧房,经过一些特殊的机遇和坎坷的发展,终于形成而且保持了今天世界范围内白酒行业第一品牌的地位。 这是茅台酒的福气和缘份。

全国解放初期,茅台酒受到党中央的关注,无疑是因为红军长征过茅台的特殊因缘。1950年2月茅台镇解放,但是镇上盘踞的土匪还有几千,直到7月土匪才基本消灭,而此时,各个作坊已经停产很久了。仁怀县委接到党中央来电,要其组织恢复茅台酒的生产,第一任厂长被派往赎买后重新组成的新厂。厂长张兴忠是来自解放军的一位转业排长,他是山东人,常感叹自己随部队转战南北,但是到了贵州剿匪时,牺牲的战友最多。所以,他表示一定要管理好茅台酒厂,在他半军事化的管理作风下,茅台酒的质量控制从建厂开始就控制很严格。

新中国成立之初,茅台酒的年产量才75吨,所以就规定了特供标准,至少是省级部门才有资格获得特供酒。这样的低产,导致了茅台在市场上难以见到,关于茅台的传说也越来越神秘,其中有种说法是,一杯茅台酒喝完后,整个杯子的香气会留3天。根据茅台酒厂酒师的准确说法,纯天然发酵加长期陈酿的茅台确实有挂杯功能,使用瓷杯和53度的一般茅台酒实验,留香时间是8小时。

1952年9月,周恩来主持了全国首届酒类评选会,茅台先于汾酒、泸州老窖特曲和西凤酒,位居榜首。其后历次举办的全国性的评酒会中,茅台一直是评比之冠,后来又被指定为国务院宴会招待外宾的专用酒——就此成为新中国的国酒。昔日的红军将领们,有很多终生保留了对茅台的喜爱。在他们的生命中,茅台不仅是美酒,更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现在,保留下来的“茅台老酒坊”已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中华智库园(www.zhzky.com)上传


标签: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