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养生文化

甜食刺激能促使大脑合成多巴胺

时间:2015-5-2 8:51:1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6345  评论:0
内容摘要:外媒称,糖及其副产品在人类食谱中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却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指出,适当摄取能让人的生活更快乐,并保证大脑的健康。

外媒称,糖及其副产品在人类食谱中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却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指出,适当摄取能让人的生活更快乐,并保证大脑的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4年11月号一篇文章称,我们都是天生爱甜食的家伙。尽管我们嘴上拒绝承认,但语言却出卖了我们,比如用“甜蜜的生活”来形容美好的生活,或者说“在蛋糕上放上糖霜”来代表一项工作的完成。

巴黎甜点制作大师皮埃尔•埃尔姆被一些美食评论家冠以“甜点界的毕加索”的称号 。埃尔姆认为,大多数人都愿意把“餐后甜点,尤其是各式糕点和享受幸福快乐的时光联系在一起,因为甜点是与全家人和朋友共同分享的食品,代表着节日和生日等重要的日子”。那么人类如此热爱甜食到底是巧合,还是有科学的解释?

答案就在神经元当中。当我们咬上一小口蛋糕时,大脑会产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血清素,一种抗抑郁的、有助于精神放松的有益分子。甜食的刺激还能促使大脑合成多巴胺。这是为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糖分的存在让我们感觉一口下去浑身就充满了能量,因此人们觉得应该继续寻找含有这种成分的食物。事实上,我们对于即将入口的食品是甜点的感知度明显高于对其他味道食品的感觉,比如苦味,所以换句话说我们的胃口就是为吃小面包或蛋糕而设计的。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相比于其他味道新生儿对甜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对于刚刚来到世上的这些小人儿,这种联系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会促使婴儿去寻找水果等甜味食品来满足人类爱吃甜食的本能,而且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生存,甚至依靠糖分还能增加体重。但是在当前世界,不仅食物不会匮乏,而且很多人还会为食品储存得太多而发愁,在这种情况下,对甜食的渴望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甜食不仅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与之相关的心脏疾病,而且还有可能损伤大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过量摄入糖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学习记忆能力的障碍。研究人员认为,过量的单糖会阻碍胰岛素对能量分子细胞储存的调节功能。对于人体神经元来说,过量摄入的甜食犹如兴奋剂或鸦片一样容易上瘾,一旦夺取了吃甜食的机会,就会产生焦虑和其他精神症状。

但是也没必要将甜食“妖魔化”,如果单从生物学来讲,摄入甜食还是会产生一些积极效应的。一方面,它是肌肉和大脑的直接能量。另一方面,尽管听上去有点像胡说,但摄入甜食的确能帮助我们在长期内减肥,特别是在早餐时摄入更有效果。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指出,早晨吃一块蛋糕能够降低体内与饥饿有关的生长激素释放肽的含量,从而缓解我们在一天的其他时间大量摄入热量的欲望。

糖分似乎对人的决策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德沃夏克证实,单糖含量的增加有助于长期内做出积极的决策。试验让参与者就更愿意在第二天收到一定数额的钱,还是更愿意在几个月后收到更大数额的钱这一问题做出选择。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在选择前后都喝下含糖的碳酸饮料,另一组则摄入含阿斯巴甜味剂的饮料。

试验结果显示,体内单糖含量越高的人在选择时倾向于等待,其他人则会选择立刻拿钱,尽管在数额上要比等待一段时间拿到的金额少。这是因为当体内具备额外能量时,人更倾向于做出长远的决策,因为这比当前决定更为抽象,需要更多的大脑认知能力。

自我控制力能让我们抵御深层的恐惧感,做事时更有原则,在辩论的尖锐时刻避免出现带有攻击性和社会偏见的回答。美国州立奥尔巴尼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修•加约指出,我们需要大量摄入能量物质,也就是糖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大脑的自我控制力。血液中如果没有糖,意志力就会消失。这不仅取决于吃了多少甜食,而且还与人体储存糖分的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防止失眠的最佳方法是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放上几勺糖,再吃几块小饼干。无论是粮食还是牛奶都是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中因为含有糖分,所以能够冲破脑血管障壁,变成与睡眠相关的激素褪黑素。一点点低热量的甜食就能达到如此积极的效果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却不能产生与天然糖分相同的作用。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脑研究中心的尼古拉斯•甘特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糖,能作用于大脑的不同区域。含糖饮料能激活与提升肌肉性能和视觉控制有关的大脑区域。但是,在我们喝下无糖饮料时大脑的这些区域的神经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嘴识别到了区别信号,只有当喝到含糖饮料时才会通知大脑。这解释了为何运动员在喝下含糖饮料后会立刻显现出能量,虽然人体需要时间来吸收糖分并将之转化为能量。

虽然甜食能带来幸福感,但也要适可而止。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标签:甜食刺激能促使大脑合成多巴胺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