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闳言高论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二

时间:2015-10-19 9:50:27  作者:陈 宇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637  评论:1
内容摘要:马克思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高耸入云的思想理论丰碑,是世界文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思想成果,不仅是思想理论武器,还是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的生活追求。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二

世纪盛会 思想盛宴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二)

 

二、马克思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马克思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高耸入云的思想理论丰碑,是世界文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思想成果,不仅是思想理论武器,还是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的生活追求。作为实现全世界劳动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其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苏东巨变,曾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许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论”遭遇空前质疑。许多人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仅仅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文化现象。前苏联解体后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独尊地位也遭到了挑战,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同中国老百姓对待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以往共产主义运动的悲哀,有人在黯然伤神,有人在反思,有人在奋发图强。

当然,历史发展进程不可能是直线,有时也是曲折的。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社会发展常常使用非线性的辩证法,有时向前演进,有时也可以向后退步,由此我们看到了不同生产关系产生的不同结果。

社会主义虽然会陷入低潮,但总被社会需求不断唤起,因此,也就始终有研究和遵循的价值。

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发展,就没有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率先示范,随之在全国展开的经济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尝试。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大潮,聚合成物流、人流、金流、信息流、艺术流,各个层面上的互动,最终汇成中国大潮。中国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在这里仍然是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的本位不变,价值观不变,社会主体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片热土上是活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往中国历代战争都是农民战争,夺取政权后的国家治理都是农民的封建治理,而共产党中国现今的治理是科学化的治理,现代化的治理。

马克思主义已经根植于中国,是精神信仰,更是社会实践,也是理论常青树。中国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物质经济正向精神经济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率作用,使不少国家更加重视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从低潮中苏醒过来,正走向高潮。一个共识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而是仍在发展。西方的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而是“一种”模式。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肆意发动战争,今天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美国的挑拨密不可分,西方金融、经济和财政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世界经济的普遍萧条,为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期待着马克思主义释放出更多的热度和光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特征的理论内容,鲜明地表现出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正相反,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理论逻辑所得出的结论。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否定,当然,中国模式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多世纪里实现了广泛传播,唤起了普遍觉醒,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当代人类的命运。如今,人类社会依然矛盾重重,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依然存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不合理。与会者认为,作为一种反抗资本压迫、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重建人类文明秩序依然能够提供思想指南。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给出了许多与危机相联系的“形态”问题的提示,将“形态”纳入考虑范围可以更好地引导眼下大部分关于经济危机是如何植根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黑非洲”意义重大。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非洲各国呼唤能够振兴民族、唤醒意识的优秀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背景下深入非洲大地,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改良。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超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常青之树。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方案,而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性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共同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永久的持续力。世界大同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总避免不了灭亡的趋势。在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后,马克思主义才完成历史使命。

要重新认识世界文明,可见不是单线行进,而是多向发展。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还是其他道路,究竟是谁在代表当前的大道,应是不必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而应是相互吸收,前进并行中还有合作。

经济的发展是系统性的事物,不是独立的。这个系统是互相联系的,分层次的,要用辩证法的视角去理解经济运动,不管它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都不存于真空中,都不存在单方面的妄想一成不变,而是受全球科技、社会变动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体系有开始,必有终结。万能的市场是受历史局限的东西,今后终究会消失。今天,我们就应看到市场内部的后市场现象,看到市场在社会层面上更加人性化,原来“吃人”的一面变得有些温存了。向“人”的转变,即是向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靠拢,迈进了一大步。

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就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正视和回答当代社会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立足理论创新,在先进性上下功夫,着力赋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最新成果以世界意义和普遍性的品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今日中国道路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尽管实现共产主义还要更长时间,但从中国的经验和世界的局势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景是乐观的。一个没有剥削、和平、和谐的美好世界一定能够到来。

大会结束时,很多学者表示,通过大会的听讲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未完待续)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陈 宇  摄影/文


标签: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二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