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闳言高论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三

时间:2015-10-20 23:32:55  作者:陈 宇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527  评论:0
内容摘要:劳动创造了人,人改造社会,社会也改造人。为此,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社会关系的主体,他找到了劳动人民这把金钥匙。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三

世纪盛会 思想盛宴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三)

 

三、马克思主义真谛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

劳动创造了人,人改造社会,社会也改造人。为此,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社会关系的主体,他找到了劳动人民这把金钥匙。

每个人都处在人类的网络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宗教、经济、战争都基于人类活动。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即使是被尊奉为至高至上的宗教,也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资本论》中把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相统一。

人是社会存在,情愿或不自我情愿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现存社会与未来社会,是人存在方式的变革,其变革具有多样性、多极性。马克思未来社会,是人的解放,自由人,实现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不以利润为动力,平等交往,人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马克思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的自由问题;民意何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悟透了这一精髓,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好了中国革命的大事。我们应向毛泽东学习,学习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思路,而不能教条地宣读经典词句,生吞活剥地原文去对照言行是否符合马克思著作经典。

马克思一生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阶级解放,是对劳动者解放道路的不断深化认识。特别定义,无产阶级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而不是靠资本。换言之,靠劳动而生活的人群就是无产阶级;靠资本而生活的就是资产阶级。看来马克思主义本意上的“无产阶级”,这个群体并非在生产资料上“一无所有”。由此见,无产阶级是劳动阶级的同名词,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劳动阶级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圣经,结束语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简言之,让劳动者、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反之,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者、老百姓、人民的概念,是鉴别和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根源于对人民的关切,关注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理论形式回答社会问题。所说的人类解放,就是实现人的自由,真正达到人身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马克思在晚年笔记中对时代问题的解答,就是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所论述的原始道德和宗教、物资基础等,都是围绕着劳动者的解放所展开。人有尊严的活着,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集体财富的共同创造和公平分配,生产资料成为公有财产。

老百姓期盼过上好日子,社会呼唤爱国敬业,这是世界人民的总追求和大趋势,是当年苏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呼唤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缘由,也是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秘密所在。

马克思主义就是实现人类真正幸福的理论,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尤其是现代工业世界。而改造世界并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途经,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促进多元化的世界,要有广大人民的支持,要使广大人民受益。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奋斗目标。只要追求和目标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声音穿透历史,向未来宣告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社会。21世纪,又有一种声音划时代地穿越历史天空,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民族振兴,归根结底共同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关切和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当今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改变战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突破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局限,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从而区别开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鲜明界限,开辟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前景。

中国道路最重要的是始终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追求出发,决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阻止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站在劳动阶级的立场,即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才不至于迷失政治方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观点,有学者从中国角度对列宁与考茨基关于社会主义和民主辩论进行再思考,提出了“人民同意是否应成为服务人民的基准”的问题。应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反思在并没有征得人民同意情况下的“服务”。若政府的所有设计都来自“为人民服务”,不论人民是否满意,不论人民是否需要这个“服务”而强制“服务”,那就会与“为人民”的动机背道而驰,如大跃进、“文革”带来的灾难和失望,计划生育以及改革中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方针的争议和失策。怎样使人民避免失望,减少失策,应从历史结果中得到经验,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人民的同意,不能拒绝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同意,是统治的基础。人民的同意决定着未来,人民最终改变历史。如果专政超过了民主,人民必然会被忽视。当今中国的政治改革,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求新的答案,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找准人民的需求,再说服务的内容,再说服务的价值评价,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价值本身决定了人的需求是最根本的价值评价标准。对谁的价值,是谁的需求,评价及标准若不同,自然是各说各有理。多维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进行科学评价,就必须有客观的标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标准,标准决定着评价的合理性。总的看来,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体标准与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动机标准和效果标准的关系。一是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标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社会的需要。集体、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体,反映其整体本位主义。个体标准看个人得失,社会标准看是否推动历史进步。个体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主体需要,个性主义往往否认社会利益的存在。然而,个人存在于社会中,应当服从于社会标准,如“三个有利于”是社会标准,但也不能否认个人标准。二是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如何定位历史时空,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对王道的争论。把哪种标准放在第一位,视角则是大不相同的。两个标准有着各自独立的价值,善恶判断也有出发点不同的选择性,就看站在何种立场去评价道德,并达到历史的高度。三是动机标准和效果标准。无论效果是善是恶,是功利论,还是道义论,动机都必须顾及效果,不能出力不讨好,应是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未完待续)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宇  摄影/文


标签: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三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