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大战略读书汇”简报(2016.01)

时间:2016-1-30 14:35:04  作者:陈 宇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258  评论:0
内容摘要:本期“大战略读书汇”活动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大学等高校、山东省、江苏省的专家学者参会。选读书目是《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王兆成主编)。

“大战略读书汇”简报(2016.01) 


陈 宇

本期“大战略读书汇”活动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大学等高校、山东省、江苏省的专家学者参会。选读书目是《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王兆成主编)。本书是信息汇集和总结报告体例,出版后曾引起国内外学界、政界的轰动,其亮点主要是题材新颖、问题敏感,既接地气(农村农民)又“高大上”(专家学者),并极具现实参考价值。特别是这个课题目前仍是“进行式”,每年仍有“年度报告”延伸着其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其智慧的活力。国家有关部门、山东省高度关注这个课题,都在常态情况下默默跟踪调研成果,并借鉴其成果,指导和成就中国乡村建设、村镇化、城镇化、城市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自1985年派学者到中国,对山东邹平农村进行追踪式、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至今已经长达30多年,人数达200多人次。考察项目专家组的成员中有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农业学家、医学家等,大多数人是“中国通”。他们查阅了大批档案资料,作了大量第一手的问卷调查工作。尽管他们的专业不同,经历迥异,与当地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也不相同,但他们在邹平的调查研究进行得非常顺利,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调查工作涉及范围之广,调查人数之多,考察工作之细,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延续时间之长,穿越几个时期,读这本书,有历史空间错位之观感。

本次“读书汇”之所以选择这本书,首先是学习和借鉴这些专家学者们的专注认真精神,30年的坚持,并不是所有专家学者都能做到的。尤其在当前社会浮躁风气盛行、微信快餐文化碎片化的中国,美国专家学者的这种韧劲和工作态度,让人敬佩和学习;其次,他们的调研成果应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社会基石的中国农村是社会大变迁的“体温表”,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许多大数据,并由此分析和判断诸多社会大问题。三是从中理性地观察和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基本走向。在当代中国,农村的变迁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甚至是在创造一种只有发生在历史巨变时段的大文化。我们怎样认识这个大趋势,又怎样立于潮头搏浪前行,这本书或许对我们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出版于2008年,现今市面上已经售罄,本读书汇的成员大多数是网上购买的影印本,有的是全本复印。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在读书活动中作了精彩的发言。

有专家学者发言认为,时值中国大变革时代,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十三五”规划,都把城镇化、城市化特别是农村改革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富裕和农民群体的稳定,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改革的进度和成败。读《乡土中国的变迁》,更能使人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澎湃的农村变革大潮声从书中迎面而来。而只有读懂农村,读懂农业,读懂农民,才真正能称得上读懂中国,当年毛泽东成功领导的中国革命如此,今天的中国大变革也是如此。

在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了解上,实际上,中国人对西方了解更深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却并不怎么了解。过去,人家不了解中国,说明人家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他们是把中国当作贫弱国家看待的。现在,中国的世界地位有了显著变化,美国人看中国的视角也就不一样了,他们需要精深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有比较才能认识自己,才有了美国人对邹平的这个“窥斑见豹”。

“乡土中国”的概念及表述,在近代历史上并不陌生。上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其名著《江村经济》中对“乡土中国”有过详细论述;尤其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之地,即选择在山东邹平。今天,《乡土中国的变迁》这本书是中国农村30年改革的缩影,我们选读这本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再思考,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认识。怎样评价30年来的改革开放,目前有不同的评价,这本书从另外一个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

“邹平调研”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是中美实现高层联合、基层配合,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大战略思维。中美关系多年以来是毛泽东所说的“斗而不破”,时好时坏,既讲友好朋友,也讲战略对手。像上世纪毛泽东邀请美军观察组到延安一样,邓小平邀请美国专家学者到中国农村腹地搞调研,零距离观察了解中国,这种高远的战略视野和宽阔的胸怀值得战略家们学习。

从美国人在邹平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看,也说明毛泽东一贯倡导的调研方法在当今仍很管用。方法是无国界的。这些专家学者来中国之前,不可能学习毛著。他们拟制调查纲目,到农户中谈话问卷,展开田野调查,召开座谈讨论会,广泛采集群众信息,反复对比研究,最后完成考察报告,形成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态。这些美国人重实证,身临其境“解剖麻雀”,“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巧妙地从管理学角度深入学习和运用了毛泽东思想。当前,中国一些专家学者的科研选题崇拜“高大上”,重视时政研究课题,而美国的专家学者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猛子扎下去,把小问题坚持调研了几十年,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美国专家学者这么多年来在邹平持续搞调研、出成果,政治生态、环境生态、人员组成、被考察对象肯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他们治学态度严谨,能如此一张蓝图走到底的方法,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有恒稳的价值观。构建了价值观,就坚持下去,有定力才有思考。他们作深度游,细微观察,扎实研究,这也反映了他们的战略成熟度、稳定性。由此,我们中国学者有必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应当善于用自己的话讲中国的故事,尽量多地采集信息并有效落地。

因此,有专家学者说,看完“邹平故事”,很震撼,既感到惊讶,也感到悲哀。这些令西方学者趋之若鹜的课题,在中国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美国人的治学精神可嘉,他们为量化研究数据,可以长期住在猪圈里观察猪的成长变化。邹平课题研究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成就了很多美国学者的学术地位,延伸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同时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如课题组成员之一的艾恺“梁漱溟研究”,出版了4本专著。然而,中国对这一窗口至今并未重视,也没有出终端成果。中国似乎是仅做了接待工作。近年来,中国各个层面报道美国学者在邹平蹲点的过程及成果,基本上都来自这本书,举例也停留在这本书上。绝大多数记者也没有自己的新东西,没有人物采访,更没有到实地。

美国学者研究乡土中国,作为旁观者,他们极少直接帮助当地农民,而是以研究报告的方式,描述了中国农村大发展的过程,多是正面感受和正能量的思考,说明了对中国人民的认同。同时,他们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也有隐忧,折射出农村的很多问题。农村的大变革,牵涉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如养老托老问题,医疗问题,家庭问题,土地的再利用、定位、置换,集约化生产,不破坏环境的工厂产业化,基层政权建设选举,本土上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等等问题,都是农村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同时,我们应看到,西方人的方法并不是一剂良药,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来并不等于就能城市化、城镇化。

有专家学者发言说,我们在赞赏美国学者的治学态度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研究报告背后的东西,警惕美国的战略图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冷静地评价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收获可谓丰硕,既记录了中国改革的进程,也记录了社会道德的衰落,情报的系统性很强,在研究中国国情的同时,也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提供了详实的动态情报。这个调研点,无疑是美国人的高级情报站、瞭望哨和温度计,对美国决策层发挥了重要效力。美国人敢于、善于学习对手的优点,有胸怀,深入到中国腹地来,想的深,谋得全,坚持30多年,而我们恰恰在战略层面没有谋略这么深,这对我们应有惊醒。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这本书是介绍性的消息报道汇编,还说不上是论文汇编,更非研究专著成果,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没有具体的调研数据成果细节内容。这本书在理论上还很浅,研究水平并没有显露,最多只是展现片段研究过程;尤其是研究了什么具体个体,我们还不知道;他们的研究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现在还浅浮在介绍的表面上。我们还需要继续对其全部研究报告进行深度阅读,才能谈得上对这些美国专家学者有所真实的了解。

与会专家学者的读后感及学习体会文章将陆续在本公众平台刊发。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大战略读书汇”简报(2016.01)


标签:大战略读书汇简报2016 01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