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华文化

《诗经·鹤鸣》:中国文化的形象表达

时间:2016-2-18 10:07:31  作者:曹雅欣  来源:光明网  查看:2262  评论:0
内容摘要:鹤,更象征君子。鹤被人们称作是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就是由于它身上那松形鹤骨的精神力量。它被认为具有高远的志向,鹤立鸡群;具备高洁的心性,鹤立潮头;身怀高雅的品位,姿态优美;身具高妙的才能,能飞能舞。因此,“鹤鸣之士”,也就是在说君子之风。

【诗经原文】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gāo),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tán),其下维萚(tuò)。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gāo),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其下维榖(g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白话译文】   

《小雅·鹤鸣》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文化解读】   

《鹤鸣》   

——中国文化的形象表达   

(一)招隐纳贤   

《鹤鸣》来自《诗经》雅篇的宫廷音乐,所以看待这首诗,不单是看它字句本身表述的清啸山野之气,更要看它隐于言中深层的朝政谏劝之思。   

看上去,这是一首抒情山林、言物哲思的小诗。鹤立于沼泽,清鸣于响空,在这片山野林园,有鱼浮动于河滩,也有鱼沉游于深潭,有高高的檀树昂扬,也有低矮的灌木茂密,看那远处的山石,可以采来打磨美玉。   

所以诗篇有一种气韵凌云的清奇之风,那鹤如此清高,那山如此清峻,那水如此清澈,那树如此清幽。野外清朗,山中清劲。   

然而雅诗,是唱诵于宫廷中的,所以这诗歌声声,一定是深意重重。《鹤鸣》一诗,自古就有着不同的释义,有人认为它是嘲讽诗,有人认为它是劝谏诗,亦有人认为它是赞颂诗。总体来看,诗中的意象都有着形象的隐喻:   

山中野鹤,是民间贤士的代表。所谓“鹤立鸡群”,这样的贤能之士,卓越于众,却并未用入庙堂之上。所以,此诗就有了讽刺朝廷不知任用贤臣的意味,也有着劝谏君上应当广纳人才之意;   

鱼游水中,或上或下、或沉或浮,这形容有些人受到重用、显赫于人前,有些人不被发现、沉寂于世间。因此,此诗可能是暗含愤懑、不满,也可能抒发感慨、叹息;   

树有高低,或如檀树高耸,或如灌木低垂,这就是在影射有些人是才高志大的,有些人是庸常无能的,这可能是君子与小人的对照,也可能是高位者与失位者的对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著名的熟语就出于此诗。它原意是指,另一座山上的粗石,却可能是很有用的,可以用来切磋琢磨玉石,用以帮助美玉的诞生。由此比喻,他国的人才、目前不在君主视线里的人才,也许正是可用之才,应该让更多人发挥出能量、开发出潜质。而后,这句话又衍生出了更多的意思,比如说他人的意见可以从侧面来帮助自己。   

正因为诗句本身是如此多重隐喻,所以释义方向才如此不一而同。但总而言之,《鹤鸣》确实是一首主题体现为叹颂乡野贤能、鼓励招贤纳士的诗歌。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诗里的“鹤”,也就是散落于民间的贤能之士,他们肯定是“处江湖之远”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失意于庙堂的,他们必然都是德才兼备的赋闲之士,却不一定是求告无门的失落之士。——也就是说,这些“云中白鹤”,他们可能是有意选择出世的,是主动安身民间的,是从主观上不喜“居庙堂之高”的隐士。   

当然,也有些“鹤鸣之士”,可能是备受冷落或者受尽倾轧,而不得不落入民间的,但是他们依然身怀高志,身具贤能。   

因此,《鹤鸣》呼唤的,是希望散落民间的贤达之士能够主动为国效力,更多报效朝廷;同时,《鹤鸣》呼吁的,也是希望统治政府能够大力广纳贤良,更多启用寥落于尘世的民间力量。   

鹤,从此就象征着隐居山林的贤者,比如“闲云野鹤”、“云中仙鹤”、“鹤鸣之士”这些词便是形容心性高洁又远离纷争的人。而宋代林和靖更自称是一位“梅妻鹤子”的隐士,他为表示不沾尘俗,以清雅的梅为妻、以清高的鹤为子。而这些文化意象的源头,都是从《鹤鸣》诗里的清风俊意开始传世于后的。

(二)云中白鹤   

其实,《鹤鸣》确是颂贤、招贤的诗歌不错,甚至也可基本定性为是一首“招隐诗”,却不一定就是借此讽刺当世朝堂不知识人善用,也不一定就是为人才不得其位而耿耿抱憾。   

因为,人才的位置不是只有庙堂之上,才能的舒展不是只有仕途之内,时代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社会的建设需要各区各地。   

往往,人才的施展不只聚拢为一种形态、人才的志向不只聚焦在一个领域、人才的分散不只集中在一个地域,那才是人们真正的各安其分、各得其位,那才是社会更好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当然,《鹤鸣》如果是用在讽谏和劝上的特定场合时,它自然是很好地表现了民间才俊的隐没于众和高唱不平;然而,诗歌之所以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艺术性,就是在于它的不唯一性,诗的含蓄、丰富、空灵、写意,使它可以有也应该有丰富的意味。   

比如这首《鹤鸣》,字句是那样清劲出奇,如松形鹤骨一般疏阔清朗,它怎么就不能、怎么就不该,用在表达心态高昂、气韵高轩的时候呢?   

——看那山多青翠、林多青碧,看那鱼多清灵、鹤多清丽,在乡远处也有如此天高地阔之貌、心安气祥之态,连山野里也有如此鹤鸣幽幽的清妙之音、鹤舞翩翩的清和之景,这分明是另一种九州安和的泰平清音!   

其实,在一个社会中,正是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思想水平、生活风貌、处世心态,才真正反映出整体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达程度。 仅仅看“学而优则仕”的朝政精英们是否得志、是否高才是不够的,那里必然应该是优秀人才的集中地,倘若扩大成乡远山林、扩散为民间百姓,还能见到更多的才俊安居、才能辈出,那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所以,不必为民间白鹤不入庙堂的平淡而遗憾,有时候,我们倒该为乡间巷弄卧虎藏龙的安居而欢庆。   

虽然有人说《鹤鸣》这首诗是遗憾着贤人雅士隐居在山野,不能显露于朝廷;但是,民间处处有君子高人,民间遍及着云中白鹤,有为之士不局限于庙堂之上,这更是祥和盛世的太平景象。   

鹤鸣之士的四海安居,是芸芸大众以更为广泛的力量,托举出的清平盛世。

(三)鹤鹿同春   

在中国文化的动物形象里,说到鹤,就不可不说鹿。有一句吉祥话叫“鹤鹿同春”,很多古代建筑,比如故宫的储秀宫、颐和园的乐寿堂,都在院中放置着铜鹿与铜鹤。“鹿鹤”取其谐音“六合”,合起来便是“六合同春”的美好寓意,更有再加上一对铜制的水缸,名唤太平缸,与鹤鹿加在一起,便是“六合太平”的好口彩。   

而凑巧的是,在《诗经》雅篇,也正有一首《鹿鸣》和一首《鹤鸣》,以鹤鹿的鸣叫,起兴诗篇的吟唱。   

那么,鹤鹿同时呈现,仅仅是因为谐音的缘故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周易》里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文化,也是从《周易》的阴阳思想中衍生而来。鹿与鹤,就正如是一阴一阳的文化形态代表:   

鹤,那挺拔的姿态、瘦削的体型、凛然的精神、接近天空的生命状态,就是一种阳刚文化的代表,正如《易经》乾卦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气势,是一种蒸蒸向上的气劲,是一种君子昂扬的态势;   

鹿,那温顺的脾性、敦厚的体态、和善的心性、接近大地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阴柔文化的代表,正如《周易》里讲的另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那是一种包容厚德的精神,是一种善待万物的胸怀,是一种君子温良的性情。   

所以一鹿一鹤,就构成了一阴一阳的平衡与完善。六合同春,正是乾坤同泰;六合太平,正是刚柔既济。   

这是一种完美匹配的理想状态,喻示着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阴阳有序、世界和睦。   

而中国文化在方方面面,都呈现出阴阳并道、刚柔并存的互补性。单纯的刚猛与单纯的柔弱都不是健康长久之道,只有螺旋式上升、起伏式前进,才是有张力、有发展的良性状态。就拿中国文化里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道两家来说:   

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儒家主张入世,称“致虚极,守静笃”的道家注重出世;   

儒家呼吁积极有为,道家喜好清静无为;   

儒家重视集体利益,道家推崇个体精神;   

儒家从家庭走向社会,道家从社会回归自然;   

儒家努力兼济天下,道家追求独善其身;   

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者,道家像是天空中的翱翔者;   

儒家担负着家国天下的责任耕耘人间,道家遵循着生命本源的朴素超脱世外。   

那么,儒家就是一种进取性的阳刚型文化,而道家就是一种退守性的阴柔型文化,它们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阶段,平衡着中国人的心理感受、生命状态,让人们在顺境进取、在年轻奋进的时候有儒家思想作为激励,在逆境退守、在安享小成的时候有道家思想作为慰藉。这使得中国人的文化形态是丰满的、是健康的、是涵容的、是动态平衡而阴阳互补的。   

那么《鹤鸣》的清冽出尘于山野,与《鹿鸣》的安详和睦于庙堂,也正像是体现了鹤的潇洒不羁,与鹿的谦顺温情。   

鹤与鹿,是中国人自古热爱的两种吉祥物,它们喻示着长寿与福禄;鹤与鹿,更是中国文化自古需要的两种形态表现,它们代表着阴阳调和、刚柔并济。   

(四)负阴抱阳   

要说中国文化的形象化特征,鹤,尤其是丹顶鹤,确实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而意象表现极为精准的一种形象。   

首先,鹤身有黑白两色,正如同是儒道两家文化,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交融和平衡发展;鹤的头顶那一点嫣红,又正如是中国文化沿历史河流不断向前而融入时代的红色文化。   

中国文化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正中适中,也就是既不偏左、又不偏右、既不过分、又不偏激的第三条道路,这种“三”,就是时代性,就是中国特色,就是如同丹顶鹤身上,独领风姿的一抹亮红与历史渊源的黑白沉淀,这三种颜色成就出的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所以,“负阴抱阳一点红”的丹顶鹤,正是中国文化最美妙的形象化表达。   

同时,鹤,历来在中国文化里就有着非凡的寓意:   

正如前文所说,鹤代表隐士。不染尘俗,傲岸凡间,闲云野鹤,翩翩山林。   

鹤还寓意长寿。鹤的仙风道骨、挺拔松劲,使它具有一种松鹤延龄般的仙姿,很多神话传说中也都有仙人骑鹤的身影;而在人间,“鹤寿”、“鹤龄”、“鹤算”都成为了吉利的祝寿之词,亦有“群仙献寿”图的流行。   

鹤,更象征君子。鹤被人们称作是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就是由于它身上那松形鹤骨的精神力量。它被认为具有高远的志向,鹤立鸡群;具备高洁的心性,鹤立潮头;身怀高雅的品位,姿态优美;身具高妙的才能,能飞能舞。因此,“鹤鸣之士”,也就是在说君子之风。   

《诗经》分为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诗传唱的是各地民歌,雅篇记录的是正声雅乐。所以在雅的部分,少了情思旖旎,却多了雅乐和鸣。   

而这种雅声铿锵、雅意绝尘、雅词珠玑、雅调悠扬,正如是《鹤鸣》传唱出的韵致: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有浩然清音回荡在山河大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有民族正声高歌在历史天空。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文 |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标签:中国文化的形象表达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