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我们委托空军中校杨昌辉作为论坛主持人,召集部分青年专家畅谈世界高科技发展。此次论坛的主要受访者是云计算专家朱永春(IBM系统部)和计算机专家褚瑞(NUDT副教授),杨昌辉也与高科技事业密切相关,客串主持人。他们三位是中学同学,当年读书在西安市,少小无猜;今日都已经成长为各方面的青年才俊,因此这次在南京市相聚,更是相谈甚欢。他们现今在各自本职工作上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并适逢在30多岁创新思维发达、成就事业的黄金年龄,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比较独特,对话简明扼要,因此其对话诸如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开什么款的私家车,如何陪孩子、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预测等,都对同龄人或更多的人有着不同的启示。这样形式的论坛,我们将继续下去,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杨昌辉(论坛主持人,空军中校) :各位技术专家,你们站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目前在关注哪些技术?
朱永春(云计算专家):技术在全球都是有通用性的,就中国当前而言,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其中包括4项技术,简称“移云大物”,即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也是我们国家“十三五”强调重点发展的。美国提过类似的东西,叫“移云大社”,“社”指的是“社交”。相比较,我们更注重制造业,这样能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新兴技术还有“区块链”,也就是价值互联网。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从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一个信息渠道,发展为面向行业或企业的价值传递。
杨:IBM正在研究哪些技术?
朱:IBM在美国是一家在创新上可以称为“标杆”的企业。目前,他们至少在研究两样东西:一个是认知计算,以往叫人工智能,比如IBM的沃森计算机,可以与人对话。与产业结合渗透的认知,可以提供一些医疗上的辅助治疗,可以提供一些金融上的反欺诈建议等。这是IBM当前比较关注的,专门成立了沃森集团从事这方面的研发,这块属于前沿科技。另一个是基础科技,IBM在芯片方面一直是蛮强大的,感觉到硅芯片发展空间不大了,正致力于碳芯片、陶瓷芯片、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希望有所突破。可以说,一个是最最基础的,一个是最最前沿的,IBM都在做。
褚瑞(计算机专家):我目前关注的,一个是虚拟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拟机,在一台计算机上,模拟另外一台(或者多台)计算机。这里面的技术还是有点复杂的。另一个是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技术),把计算机组织起来,对外提供服务。还有一个是Android操作系统,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杨:还有什么“黑科技”,业界对“黑科技”有什么说法?
朱:真正的科技都是要靠积累的,所谓“黑科技”,要么是因为你不够了解,要么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仅芯片研究来说,IBM就曾在1986年、1987年拿过两次诺贝尔奖,一个是电子显微镜、一个是高温超导。这里面,还要考虑研发成本、投资回报率问题,对公司来说,即是投入多少、周期长短、产出什么的问题。
杨:华为麒麟芯片和银河麒麟操作系统有什么关系?
褚:仅仅名字相近,没有其他关系。
杨:华为的企业价值观是三句话:以奋斗者为本,以客户为中心,长期的艰苦奋斗,或者再加一句: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么,IBM呢?是不是墙上也有些口号?
朱:有啊,记不全,“客户为尊”这一句肯定是有的,还有什么中英文的“与前瞻者为伍”等等。但美国企业一般不会讲“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它的文化是:你有自己的价值,你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公司就会持续给你提供支持,给你所匹配的薪水。公司经营不好,会给你遣散费。曾有位被IBM辞退的年轻同事,聊天时曾对我讲:感觉IBM很松散,没人催促你干什么活。我说:IBM一般不会催着你去干这干哪,但谁干的,谁干得好,大家心里都有数,真正到裁员时绝不会手软。所以,IBM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在争工作,“你找我干活吧”。当然,如果外面有更好的机会,公司不会留你;如果外面发展不顺利,只要你自己还有竞争力,公司还会要你,这是IBM的公司文化,也是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
杨:褚瑞,你怎么看待这段时间很火的“人工智能”呢?
褚:人工智能不是新技术,已经研究了很多年,我觉得核心技术上进步不是很大。这段时间的火,短期来看是AlphaGo推了一把,长期来看是人们对大数据的重视,导致越来越关注机器学习等数据的处理技术,而机器学习就是人工智能的分支之一。说起AlphaGo,有人说过一段话我觉得比较认可。老百姓们经常觉得AlphaGo战胜人类了,人工智能要统治世界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有的事情人做起来很困难,机器做起来很容易,比如一组很大的数字做计算,十几元钱的计算器早就已经超过人类了;反之也有人做起来很容易,而机器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也不会或者说很难摔倒,但这对计算机来说就很难了。这是因为两者的“思维”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杨:如果让你们联手搞一个类似“863计划”这样的东西,你们有哪些建议?
朱:我建议国家在类似“863计划”上多搞一些基础研究性质的东西,多搞一些在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点但具有前瞻性的东西。有市场,有利润的方向,企业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肯定会去研究的,而且效率极高。国家其实不用多费心,企业盈利多了交税就多,拿这些税钱去投入基础研究,实现良性循环。
褚:863计划项目指南,是我们国家那时的一群牛人确定的。据我了解,这些牛人的信息来源很广,有时候他们可能不会战斗在第一线,但是他们会听取很多来自第一线的情报,所以判断还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我们这代年轻人不具备那样广泛的信息源,也没有那样高的水平。
杨:你们谦虚了。我问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现在”,你们作为高科技专家,在用什么手机,出于什么考虑?
朱:我一直用合约机。第一个是苹果,第二个是三星,现在第三个是华为“Mate 7”,都试一试呗。我感觉华为与苹果还有差距,与三星差距不明显,但华为的价格明显低于苹果和三星,性价比好,市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三星不太妙,老大和老二(指华为)PK,老三(星)要挂了。
褚:我在用Apple 6 plus手机。因为安全。我平时在学习Android的内部原理,觉得Android的安全性确实还是有不少问题的。而且苹果的很多细节做得确实很到位,我发现好几次朱永春的华为Mate7导航搜不到卫星的时候,苹果都没问题,说明华为在细节打磨上还不够到位。另外,苹果手机开机画面的颜色,是跟手机外壳面板的颜色一致的,黑色或白色,说明苹果确实在细节上很用心。
杨:我这块佳明飞耐时三,按说是靠导航定位起家的,在室内也是找不到GPS信号,和GPS有关吧?
朱:三星也出现这样的问题。苹果估计有什么独门绝技吧。
杨:开什么车,再换的话,目标是什么?二位感觉汽车界的“华为”何时能出现?
褚:我们俩都是开宝马3系,买车这事儿也是一个学一个。汽车界的华为其实已经出现了,现在一票国产车外形不差,功能不差,价格还便宜,只是稳定性可靠性还比较成问题。这不是汽车工业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IT工业上走了捷径。比如像Android这样的操作系统,它是开放源代码的,而且我们自己拿着Android的源代码去Build一下,得到的结果跟欧美人自己去Build是一样的,质量上没有差异,这就是捷径。我们可以随意的修改Android的源代码,根据我们的需求去定制,定制出来更符合国人习惯的手机操作系统。小米的MIUI或者华为的EMUI就是这样的,实际上是走了捷径。汽车工业没有这样的捷径可走,首先我们没有欧美日汽车的图纸,即使有,照图纸来仿制,也还远远达不到他们的程度,因为工业基础是有差异的。所以,汽车工业我们的做法就是把别人的整条生产线都引进来,自己的工人装配,而且其中还有一些零件是直接进口的,就这样还有人觉得质量比不过欧美日的工人装配的版本。当然,我们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知道,我们在座的开的车都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在国内生产的。
朱:要二胎的话,换个7座的,或者5米长的SUV。你看今天汽车产业格局,投资很大,利润很薄,你开公司会投这个行业吗?产业发展是有时间窗口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实际上,在传统汽车产业上我们已经错过了发展窗口。也有一些情况,比如:奔驰的车载电子将使用华为芯片,比亚迪在电动车上的研究,等等,也是值得期待的。只有科技明显突破,才可能出现新的窗口,实现弯道超车。
杨: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多吗?业余时间怎么安排的?
褚:平时陪孩子的时间不会太多,只能不定期的、有意识的拿出一些时间来专门陪着孩子去玩,不能日常化。实际上,我也谈不上有业余时间,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对我来说都一样。上班时间也可以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反之亦然。我现在读书,基本上只在睡前和航班上,纸质书买的比较少,直接拿Kindle买书看书,因为Kindle上的电子书便宜,还便携,而且还不用开灯。睡前看一些技术方面的书籍,主要目的是为了催眠。航班上,我更趋向于看推理小说,但现在写得好的推理小说还是太少了。最近没啥小说可看的时候,就看“知乎”最近出的专辑里面有没有感兴趣的话题。
朱:只要在家,就愿意陪孩子。工作上的事、新技术方向的学习、陪孩子的时间,加在一起,其实就没有什么业余时间了。当你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眼中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业余时间。时间就是一个整体,看你怎么去排日程。这两年,会经常在电脑上看电子书,学习与技术有关的信息,其他的书读得不多。
杨:我们讨论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未来”。有没有想过转行,就是从事与此相关度不大的职业?或是升级,怎么个升级法?或者谈谈未来五到十年的人生规划。
朱:我蛮喜欢当前的工作和状态,暂时还没想过转行到关联度不大的职业上,倒是可以关注一些感兴趣的领域。今年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这算是升级吧。
杨:就你当前的人生感悟,给咱们西安一中少年班的学弟、学妹几句忠告,几勺心灵鸡汤吧。
朱:找到喜欢的事业,找到靠谱的组织,然后始终坚持和全身心投入。
杨:对南京印象怎么样,都是古都,和咱西安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
朱:南京是我很喜欢的一座城市,典型的南方城市,与西安比,更细腻一些。做过国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市场化也很规范。西安在经济上不很擅长,更像是一位古老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那一段。回顾这段历史,会给我们的复兴之路很多启示。
杨:二十年后,是不是会有两位大师的对话?那么,下次能够玉成的对话会在哪里,两位专家预测一下。
朱:大师不敢说,下次对话应该很快就会有机会吧。西安,不好说;北京的概率可能大些;也有可能是在长沙。能在西安聚聚,更有意义啊。
褚:北京概率更大些。
杨:若在西安对话,如果风和日丽,地点就选在城墙上,论道也得有个好气场。我们这样“仰望星空”,真好!为国为家,各自珍重,期待下一次再会!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仅代表各自观点。)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