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3月中共领导的闽西农民暴动旗帜
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旗有几种样式,主要有“三○式”“三三式”两种军旗。在长征途中使用的主要是“三三式”军旗。然而,在目前所看到的一些影视剧和画作中却混用了两种军旗样式,甚至把“三○式”军旗当作长征时所用的军旗,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红4军军旗
▲ 画作《井冈山会师》中的“三○式”军旗
中国工农红军自1927年建军后,军旗样式曾经有过多次改变。从“八一”南昌起义时举的国民革命军旗帜,到此后一些起义暴动队伍举的红旗,再到模仿苏军样式的有五星、镰刀斧头图案的军旗,在刚建军的头几年,军旗样式并没有统一规定。
▲ 1933年中央红军的新式军旗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令》:“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这一规定,使当时分散作战的红军部队所用的旗帜式样进一步正规化、规范化。这种“三○式”军旗,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使用范围最广的式样。由于战争在当时是全党的主要任务,军旗的广泛使用,也深刻影响了党旗党徽式样的演进。这也即是现今影视剧中常看到的旗面中央一颗大五星,五星中间又有党徽的军旗样式。然而,这种军旗样式只使用到1933年春。
▲ 1934年红25军第3团第1连军旗
▲ 红6军团第18师第54团军旗
▲ 红9军团第26师第77团军旗
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苏维埃群众团体及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其中对军旗的式样做了详细的更改说明,并下发了军旗图式,规定旗的右上方为一五角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的三边有旗须,旗杆处有二寸三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同时规定五角星和“镰刀锤子”一律用金黄色。这种军旗一般称为“三三式”军旗。此后,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旗帜,都相应地做了改变。这即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正规军旗。
▲ 1933年川陕苏区的红军旗帜
▲ 斯诺拍照的红军军旗
“三三式”军旗样式颁布后,正规红军因为有统一而直接的军制条令管理,军旗在军委文件的贯彻下,很快就统一了样式。但各地游击队由于当时战争频繁,信息不畅通,还在沿用“三○式”军旗。不久,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党徽中“斧头”变“锤子”的决定也未在全党全军得到贯彻执行,各地党组织自制的党旗仍沿用以前的样式。以至于在长征路上、在陕北等各根据地,“斧头”与“锤子”仍然混用;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共中央文件中仍然出现“镰刀斧头”的提法。从历史图片看,这一时期使用的军旗式样也多为“三○式”而少“三三式”,原因可能是“三三式”旗须的繁赘,不如“三○式”简捷明快。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等曾较长期使用“三○式”军旗。在1935年长征前后时期,从所举的旗帜式样可区别出红军部队建制的归属。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 长征画作
红军长征中的正规军旗肯定应是“三三式”,或是“三三式”的改良版(去旗须),而不是“三○式”。斯诺名著《西行漫记》中,收录有“三三式”军旗的照片,这即是那张拍摄于1936年初秋的红军司号员照片。
▲ 《东方红》剧长征中的军旗场景
▲ 《东方红》剧长征中的军旗场景
▲ 《东方红》剧长征中的军旗场景
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和领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和电影摄制工作,从确定主题思想,安排重大情节,到歌词朗诵词的修改定稿,都花费心血,作了具体指示。毛泽东主席曾亲临人民大会堂观看演出,作了重要指示,并于1964年10月16日接见了参加创作和演出的全体同志。在这部剧中有红军长征中军旗的样式,特别是三军大会师的场面,所呈现的都是“三三式”军旗。周恩来是这部剧的总编导,从台词到服装道具,他都反复进行了审查。作为红军时期的中革军委副主席,他亲自制定了军旗样式,还有毛泽东、朱德等一大批亲历者,他们当然最有发言权。
▲ 2006年发行的长征纪念邮票
▲ 会宁三军会师纪念雕塑
▲ 歌舞剧中使用的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军旗
然而,自改革开放后的一些影视剧却对当时的历史不甚了解,甚至一些经专家审查过的影视剧也混淆了这两种军旗的使用背景,以至于今日长征路上满目的“三○式”军旗飞舞,岂不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甚至有些滑稽。因为“三○式”军旗是那些偏远地区红军及游击队因信息不畅通还在使用的样式,正规红军部队使用的军旗应是“三三式”。军旗是一支军队的重要标志,三军大会师怎能再使用过时的军旗?那种曾经印成邮票的“三○式”军旗下的“三军大会师”,如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将领看到这个画面,肯定会哄堂大笑,说那是各地“杂牌”游击队的大会师。
(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及网络)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