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书评:一部恢弘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学科发展史

时间:2012-4-16 8:41:33  作者:张岂之  来源:光明网  查看:206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这对传承我国学术史研究的历史传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吸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的建议,经过广泛深入的学术咨询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这对传承我国学术史研究的历史传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吸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的建议,经过广泛深入的学术咨询和学术研讨,才确定的重要出版项目。

“报告”涉及多种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展示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建设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实际上是一部规模恢弘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史,必将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有力促进其繁荣与发展。

在我国,学术史撰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特色。中国学术史重视文献资料考订,坚持“明道之要”的学术原则,注重对学术发展脉络的考察和对于学术史中不同学派特色的研究,有明显的整体性、综合性、学术性,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时代性。

先秦时期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当然,也有学者根据《韩诗外传》所引,认为是《非十子》,如章学诚等)、《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韩非子·显学》等都是我国古代学术史的经典作品。

《庄子·天下篇》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先秦学术史的演变脉络,即“神巫之学”、“史官之学”到“百家之学”的过程,“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分化、发展与演进的史实,即由“官师合一之道”、“官守学业”到“私门著述”(章学诚《校雠通义·原道》)的变化历程。《荀子·非十二子》集中论述了先秦它嚣魏牟、陈仲史䲡、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共十二子的学术内容与弊端,表彰仲尼子弓、舜禹之道。《吕氏春秋·不二》指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疑应为‘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的学术差异,希望能够从不同的学术见解中找出其相同点。《韩非子·显学》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儒墨两派显学的发展状况,保留了“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儒墨学派演变的资料,为后人研究指出了方向。不过,韩非重点批评的是“愚诬之学”,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强调“参验”的重要性。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从《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开端,分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术要旨,认为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在分类上,以各家各派的派别名称取代具体的代表人物,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评论褒贬有度,反映了当时学术发展的趋势。西汉末刘歆《七略》,也是重要的学术史作品,后被吸收进《汉书·艺文志》中。《汉书·艺文志》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曾被清代学者章学诚称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校雠通义·汉志六艺》)。我国古代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儒林传》等包含了丰富的学术史内容,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从宋代开始,出现了以学派为主的学术史典籍,如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这是学案体学术史的开创之作),明代周汝登《圣学宗传》,明末清初孙奇逢《理学宗传》等,均具备以学派为主勾勒学术思想演变的雏形。《伊洛渊源录》收录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及程门高足的传记与时人评价,贯穿着洛学学派的学术思想,邵、张仅被视为洛学的羽翼,这一点未必准确。《圣学宗传》欲会通儒释,后被黄宗羲等批评。《理学宗传》虽网罗学派较多,但以程朱、陆王为主贯穿学术史。可见在学术史上真正会通各个学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

清初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则是学案体学术史的集大成者。《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的成熟的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侧重分析各家学术观点,按照人物学术思想异同划分学派归属,处理学案分合。《宋元学案》出于多人之手,经历曲折,但卷帙浩大,资料丰富,注重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并将其作为认定学派的主要依据。这种注重学术宗旨、学派传承的研究方法,对清代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录》等都多有影响。

在我国近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学术史著作成为传世之作。他们所阐述的“学术”,包含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关于现实政治思想的评价等,具有综合性的特色。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学人力图恢复这个传统,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关于中国学术史著作的撰述。

今天我们看到以“学术史”命名的著作已有若干种,这些书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去研究具体学科的演变,总结学术经验与教训,为学科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古代学术史是我们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在新时代如何吸收其优长,从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出发,不仅看到思想史上学派间的差异,更加着力研究“差异”是如何转化为“融合”、“会通”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找出“融合”的关节点,以及“会通”与“创新”的关系,也许这是克服学术史研究中某些概念化、公式化的有效途径,使学术史研究更加具体、实在,逐步接近于学术史的原貌。

中国古代学术史重综合、完整与学术的特征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虽然现在的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分门别类的研究,当然这是学科分化与发展的标志,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学科分离与隔绝,则是学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科间的会通,是学科发展特别是交叉学科、跨学科、新兴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流和相互借鉴,而且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学科间的交融(交叉融合),为此,可首先从不同学科的学术史研究着手,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史必然与其他学科有关,因此,对于学术史的研究,无疑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奠定了基础。可喜的是,当代中国学人已成功撰写了不少学术史著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出版,肯定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书评 一部 恢弘 当代 中国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