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智圣故事

戴震故事之二:科举不顺

时间:2012-3-17 16:02:06  作者:  来源:  查看:559  评论:0
内容摘要:    戴震29岁始入学为秀才,到40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不第。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戴震29岁始入学为秀才,到40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不第。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王辑五是汾阳县人,戴震为之作墓志铭,在墓志中借题发挥,写出科举制度流弊并表达自己的感慨,他本人对科举的评论是:“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说雷同。学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经,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积也。故不见师友之盛如古昔,岂非徒趋利禄,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贵学,岂如是而已哉。”他指出科举之士,掇拾科名,争趋利禄,往往是没有实学的人。由于会试屡次不中,又不能放弃这一途径,戴震从41岁到55岁,一再往来南北。41岁时,戴震在京,段玉裁相从讲学,后致函自称弟子。这年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他说: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

    46岁,他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后未克竣事。此书清稿,据段玉裁记,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隶总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据戴书删削,易名《畿辅安澜志》,冒名缮写进呈,由武英殿刊印。又今徽州文化馆尚残存《直隶河渠书》的抄稿若干。47岁时,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修《汾州府志》,49岁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50岁,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即作于是年。翌年,继续在金华讲学。


标签:戴震故事 科举不顺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