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闳言高论

真理的光辉永在

时间:2012-5-17 9:09:51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查看:333  评论:0
内容摘要:编者按: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创作出大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讲话》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新时...

编者按: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创作出大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讲话》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谱写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 胡 可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对于像我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当时正是得助于这篇光辉著作的指引,才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它对我不仅具有启蒙的意义,而且一直引导着我,直到今天。   

1943年对敌后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年春天,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传到了晋察冀边区,而我们真正读到《讲话》则是在这年深秋的反“扫荡”当中,它发表在用麻纸印刷的《晋察冀日报》上。毛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平时讨论、争论、思考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文艺同生活的关系,文艺同政治的关系,革命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党的关系等,都给予了精辟的回答。记得读到《讲话》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十分振奋的,尽管反“扫荡”的斗争十分艰苦,吃不好睡不好,经常夜间行军,但同志们情绪很高,对革命文艺事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我们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到生活中去,不该单纯地为了搜集创作材料,而应该真正做到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1944年初,边区召开了盛大的英模会议,文艺工作者热情高涨,把描写工农兵先进人物当成了自己的光荣任务,通俗小说《李勇大摆地雷阵》、话剧《李殿冰》、歌剧《王秀鸾》等文艺作品就是那时出现的。我以“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同志的拥军事迹为内容,写了多幕话剧《戎冠秀》。为写这部戏,我和剧中戎冠秀的扮演者胡朋同志一起,来到戎冠秀同志的家乡,和她朝夕相处了一段日子。1946年在新解放的城市张家口,这部戏曾作为介绍边区军民关系的剧目进行公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想融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必须有一个基于自身追求而努力适应的过程。1946年围攻大同的战役中,我和几个同志到部队里去了,因为战斗紧张,对情况不了解,我们几个新去的人也插不上手。有一天快开饭了,团首长告诉炊事员不要忘记给这些新同志打饭,那位炊事员问:“给谁打?是不是给那几位住闲的干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听了很受刺激。从此我积极到下面去,主动找工作做,这时大家开始称呼我为“帮助工作的胡同志”。后来工作继续深入,和战士们一起挖工事,和他们蹲在一个壕沟里同甘苦,战士们觉得不同了,就亲切地称我“老胡”。从“住闲干部”到“帮助工作的胡同志”到“老胡”,这种称呼的变化说明了战士和我的关系的变化,战士们不把我当成外人了。建国后我发表的第一部戏是《战斗里成长》,因为比较熟悉部队生活,又参加过土地改革,看到过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的场面,还到新兵团帮助过工作,所以这部描写人民解放军成长经历的戏被许多部队剧团上演,还被翻译到国外,在苏联、日本、朝鲜和东欧一些国家演出。   

解放战争中,我曾多次跟随华北第三纵队某团某营行动,这个营多次荣立战功,被授予“钢铁第一营”的光荣称号。我当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得应该去描写他们,歌颂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的同志们。于是,我趁该部队休整再次赶去探望。这次探望,更增强了对我军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认识,使创作有了人物和情感的基础。所以,1950年我又写了一部多幕剧《英雄的阵地》。从深入部队生活到构思这部戏剧,我对《讲话》所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我写的第三部军队题材戏是描写志愿军战斗生活的多幕剧《战线南移》。1952年,我深入朝鲜前线。生活在年轻的战士们中间,在滴水的坑道中,在摇曳的烛光里,在敌机的轰鸣声中,深深感受着我们的部队是用怎样的代价,抵御着从大洋彼岸倾泻过来的成千上万吨钢铁,我们的每一个小的胜利是用了多少人的汗水和鲜血铸成,这些抽象的认识都变成清晰的图景展现在我的面前,并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回国后的第二年,我写出了《战线南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必能战胜强敌这个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先进的军事思想和落后的、保守的军事思想之间的斗争。我军总高级步校从研究现代战争的角度演出和讨论了这个戏。   

1958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我创作了反映农村题材的五幕话剧《槐树庄》,这部戏演出后曾受到好评,并改编为电影。但对我这个作者来说,却有着极深刻的教训:虽然战争年代搞过减租和土改,有一点农村的生活,建国之后对农村的变化也比较留心,不过总的来说,对我国农村发生的事情,我并不是始终清楚的,事实上是越到后来了解得越笼统。对现实生活理解不深,又自己设计了一个主题思想的框框,勉强地写了一些自己并不深知的事情,《槐树庄》的真正教训在这里。   

今年我已年逾九旬。进入新时期以来,优秀的戏剧作品层出不穷,远远超越了我们那一代。今天的创作环境之宽松,借鉴资源之丰富,更非往昔可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发展繁荣文学艺术的主要环节仍然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和生活积累。当年《讲话》向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提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仍然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只有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生活中去,到惟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不断地保持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不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


标签:真理 光辉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